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导入全集.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导入全集 必修1 第一单元 1、《沁园春? 长沙》 ??? 他是领袖,也是诗人,臧克家曾经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在初中时,我们就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让我们一起去追寻伟人的足迹,走进诗人崇高的心灵,看看诗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2、《雨巷》 咱同学们都学了地理,咱们知道,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俗话说“能叫十天旱,别叫十天涝”,一到阴雨天,天湿漉漉的,地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却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3、《再别康桥》 ??? 配舒缓的钢琴曲《安妮的仙境》。 ???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之情的呢?今天,我们来品鉴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情别绪。 4、《大堰河——我的保姆》 导入:二胡曲:《遥远的思念》 讲述:本事的作者“我”是地主的儿子,在我出生那年,父母找了一个算命先生给我算命,算命的先生说,得送给一个穷苦的人家喂养,我才能长命百岁。于是我被送到我的保姆――大堰河的家,从此我就成了大堰河的儿子,她把我抚养长大。后来我被亲生父母领回家时,她是那样依恋不舍。再后来,我读书了,再后来,我被父母送到法国留,在1932年初我回到祖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监狱里我又想起了大堰河,为表达对乳母的深深怀念,我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下面咱就一起去看一看。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 在学这篇课文之前呢,我们先来说两个小故事。第一个: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第二个是张飞的故事。有不少同学应该都看过《三国演义》,当年张飞在长板坡放言,“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战!”一句话把夏侯淳的苦胆给吓破了,曹操调转马头,转身就跑。张飞是吓退敌军,我们今天就来领略一个能敌的上五个师、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人物。他是谁呢?他又是怎样说退敌军的呢?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5、《荆轲刺秦王》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那时秦统一全国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而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6、《鸿门宴》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明争暗斗、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让我们来看看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笔下是如何描写的。 第三单元

文档评论(0)

光光文挡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