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概论.ppt

第13章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概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临床给药方案设计 一、临床给药方案设计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根据临床个体病人具体病情设计,以最佳给药途径、优良的药物制剂、最适给药剂量和最佳给药间隔,使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特别是使治疗既产生最佳疗效又不引起不良反应、能够满足治疗目的要求的给药方案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最低有效血药浓度(MEC) 能获得治疗作用的最低血药浓度 最低中毒血药浓度(MTC) 能够产生毒性反应的最低血药浓度 有效治疗浓度 在MEC与MTC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设计临床给药方案的目的 在于力求使患者血药浓度达到并维持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之内。 当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或药物毒副作用相关时,血药浓度监测才有意义。 若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没有相关性时,则应监测其药效学指标。 对于治疗窗较宽的药物,则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或稳态血药浓度或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等设计给药方案。 决定给药方案的因素 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关的因素,即药物的效应与毒性 药物动力学因素 患者的生理状态 给药剂型、给药途径、遗传差异、耐药性及药物相互作用、病人的顺从性及其它环境(如饮酒或吸烟)等因素 制定给药方案的步骤 已确定(或已知)有效治疗血药浓度的药物,制定临床给药方案的步骤 。 根据治疗目的要求和药物的性质,选择最佳给药途径和药物制剂 根据药物治疗指数和药物的半衰期,按药物动力学方法估算血药浓度允许波动的幅度,确定最佳给药间隔 根据已知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按药物动力学方法计算最适给药剂量 前三步确定的试用方案用于病人,观察疗效与反应,监测血药浓度,进行安金性和有效性评价与剂量调整,直至获得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生物半衰期与给药方案设计 药物按t1/2的长短可分为四大类 超速处置类药物该类药物的t1/2≤1h 阿莫西林t1/2为1h,胰岛素t1/2为0.1h 快速处置类药物该类药物的t1/2在1—4h之间 中速处置类药物该类药物t1/2在4~8h之间 慢或极慢处置类药物该类药物t1/28h 地高辛t1/2为40.8h,洋地黄毒苷t1/2为120h, 给药方案 中速处置类药物 多采用按t1/2给药(τ= t1/2),首次给以负荷剂量的给药方案 t1/2很短的药物 若该药物治疗窗较宽,可采用适当加大给药剂量,适当延长给药间隔,但要使给药间隔末期仍能保持有效血药浓度水平 若治疗窗较窄的药物,可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 t1/2较长的药物 若按t1/2给药则可能引起血药浓度较大波动 多采用适当缩短给药间隔、多次分量给药方案,以减小血药浓度波动性 生物半衰期的变动 剂量效应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尿液pH的影响 个体差异 年龄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 生理及疾病因素的影响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设计 单室 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设计 药物治疗指数(TI) 指药物中毒或者致死剂量与有效剂量之比值 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例子 多剂量静脉注射 多剂量血管外给药方案设计 静脉滴注给药 静脉滴注与静脉注射同时给药 先静脉注射后滴注 间歇滴注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设计 抗菌药物的设计 原则 最大疗效,最低不良反应 明确致病病原体的前提下 主要考虑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两因素 结合抗菌药物的性质、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以及患者本身的生理病理特点 (一)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订给药方案 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目前通用的指标是体外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它也是判断耐药非常重要的参数。但是MIC (或MBC)仅是从浓度上反映抗菌活性,只能说明药物对相应的病原菌的作用强弱,没有包括时间的因素,不能说明药物杀菌活性的持续时间、杀菌率和能否通过提高浓度来增强杀菌活性,也不能说明抗菌药物是否有抗菌药后效应(PAE)。 在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Cmax、AUC0~24 抗菌药物PK/ PD 综合参数: AUC0-t/MIC(AUIC)——血清抑菌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Cmax/MIC AUC0-t>MIC——药-时曲线图中MIC以上的AUC部分 T>MIC——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 根据其PK/PD特征,抗菌药物可分为: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1.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药物浓度愈高,抗菌活性愈强 有较长抗菌药后效应 (PAE) 抗菌效果主要与其血清浓度有关 评价疗效参数:Cmax/MIC和AUC0~24 /MIC(即AUIC), AUC0~24 /MIC在免疫健全患者至少要求>25~30,免疫抑制患者要求>100; Cmax/MIC要求达8~10倍 临床应用该类药物时应注意保证每日给予量,而

文档评论(0)

三沙市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