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高等教育管理学.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溶剂粘接实例 1. 有机玻璃件溶接 飞机上有较多的有机玻璃零件,其中有些小型复杂 零件的局部采用溶接连成一体。二氯乙烷是有机玻璃 的良溶剂,在100份二氯乙烷中加入3~5份有机玻璃屑 配制成有机玻璃稀溶液,涂于有机玻璃的连接面上, 晾置1~2min,对合溶接,粘接后静置18~24h。环境温 度15~25℃,相对湿度小于70%。 * 部分塑料的对应溶剂 聚氯乙烯(PVC):环己酮、四氢呋喃、过氯乙烯、 硝基乙烷、甲乙酮、氯苯、吡啶、丙酮和苯的混合物 聚苯乙烯(PS):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三氯乙烯、 四氯乙烯、甲乙酮、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二硫化碳、 苯、甲苯、二甲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酸、二氯乙烷、丙酮、二氯甲 烷、三氯甲烷、四氯乙烷 * 21世纪胶接领域关注的重点研究课题 1. 环保压力日益加重,研究能取代一切污染环境的胶 黏剂; 2. 因为可以生物降解,不污染环境,天然胶黏剂的改 性研究将会加强; 3. 胶接理论的深入研究,将目前的多种理论统一,形 成胶接科学学说; * 聚酰胺类(PA):间甲苯酚、苯酚、甲酸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邻-氯代苯酚、苯酚-四 氯乙烷、间苯二酚、硝基苯 聚碳酸酯(PC):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甲烷、三 氯乙烷、三氯乙烯、甲酚 聚苯醚(PPO):甲苯、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三氯甲 烷、三氯乙烷 * 2.注塑飞机模型溶接 注塑飞机模型工艺品的造型为中空机身,注塑后的 模型工艺品需要进行溶接对合。模型材料为聚苯乙烯 塑料。聚苯乙烯塑料溶于二氯甲烷或甲苯溶剂。只要 将二氯甲烷或甲苯溶剂直接涂于模型分型面胶合处, 晾置2~3min溶接对合后,静置12 h以上。 * ③加入的抗氧剂、增塑剂、紫外光吸收剂、润滑剂等低分子量助剂的影响; ④成型加工过程中带入的杂质,如脱模剂的影响; ⑤商品在贮存运输过程中,不慎带入的杂质。 * 金属、金属氧化物和各种无机物都是高能表面,如 与其接触的液体或胶黏剂的粘度很低,表面张力也低,则 其接触角很小,可以自动润湿铺展,分子相互接触紧 密,胶接强度可能高。 反之,许多极性的液体胶黏剂和非极性的聚乙烯或 其他聚合物,由于低能表面以及和液体胶黏剂的极性不 相匹配,形成的接触角大,胶接效果不好,胶接强度也 不会高。 * 一次粘接面较小的,则保持低粘度时间可短一点,如 α—氰基丙烯酸酯类胶黏剂,多用于小面积快速胶接, 保持低粘度时间只需几秒或几十秒。 胶黏剂处于流动状态的时间,是胶接过程的重要参数 之一,也是胶黏剂控制适用期的重要因素。根据所要求 的胶接水平,综合考虑胶黏剂的粘度及保持流动性的时 间是很重要的。 * 3 表面能 胶黏剂与基体之间的接触程度也受到表面能的影响。 Zisman曾经指出,接触角对衡量接触程度是有用的量度。 液体胶黏剂和高表面能固体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能,—般都超过液体分子本身的内聚能。 * 4 弱边界层 胶黏剂与被粘物之间,应当有良好的分子接触,才能达到较高的胶接强度。如在胶接接头内,存在相当低的强度区域,那末,即使胶黏剂与被粘物之间有良好的接触,接头强度也并不会很高。 * 边界层主要是指固体、液体、气体紧密接触的边缘部分,从物理角度看,通常是指流经固体表面最接近的流体层,对传热、传质和动量均有特殊影响,但没有独立的相,这一点和界面是有一定区别的。如边界层内存在低强度区域,则称为弱边界层。 * 第三节 胶 接 理 论 了解胶接理论,不但可以从理论上指导胶黏剂选择, 胶接接头的设计,制定最佳的胶接工艺,控制影响胶接强 度的各种因素,达到形成强力胶接接头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了解胶接的内在机理,包括胶接与被粘对立 统一的关系,胶接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对胶接 现象,从感性认识深化到本质与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虽然这些理论尚有争论,还没有公认的统一理论,但在解释胶接现象方面,均各有可取的观点,目前仍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中。 * 1 机械结合理论 这是一种较早的最直观的宏观理论。认为被粘物表 面的不规则性,如高低不平的峰谷或疏松孔隙结构,有 利于胶黏剂的填入,固化后胶黏剂和被粘物表面发生咬 合而固定。这就是机械结合理论最简单的解释。 * McBain在30年代首先提出这一理论。机械嵌定的固定 方法应用很普遍,表面处理过的金属粘接,多孔物质如 纸、木材、皮革、纺织品等的胶接就是实际的例子。 机械结合的关键是被粘物表面必须有大量的凹穴、槽 沟、多孔穴等,当胶黏剂涂布上去时,经过润湿、流动、 挤压、铺展而填入这些孔穴内,固化后,就嵌定在孔隙中 而紧密地结合起来,表现出较高的胶接强度。 * 机

文档评论(0)

精品报告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