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校德育资源整合创新实效性探索》.docVIP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资源整合创新实效性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资源整合创新实效性探索》.doc

新形势下学校传统德育资源的整合创新与实效性探索 课 题 报 告 浙江省宁海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更能贴近学生生活、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也就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唤起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的目的。ABC》;在革命斗争年代,自办《铁笔》等刊物,组织韦斯社,学习革命理论,成立宣传队,宣传革命主张;并涌现了蒋如琮、范金镳、柔石、王育和、包定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他们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论环境如何艰难,都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其中原学校教师包定领导了著名的“浙东亭旁起义”;柔石则最为典型,在担任宁中教师期间,自编国语讲义,宣传革命理想,并谱写了《宁海中学校歌》,传唱至今;担任县教育局长期间,仍在宁中兼课,并为学校“立案”和筹建新校日夜奔忙。在上海与鲁迅结识,合办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选为执行委员,并由冯雪峰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被捕后,坚贞不屈,壮烈牺牲,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 二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校创办时,借800元经费和正学小学校舍上课,未及二月,即遭当局“遣散查办”威胁,60余师生连夜奔波,步行至南乡海游镇,借海游小学苦苦支撑。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学校遭地痞滋扰洗劫,校产被毁,多名师生被打成重伤和遭绑架,学校无奈停课。1928年受“亭旁起义”失败牵连,师生遭通辑,又被迫解散。1941年日寇侵占浙东,学校匆忙迁至西乡慈云寺,后又迁至黄坛,一年多始回县城。1945年6月日伪军进驻县城,学校沦为马场、损毁严重,秋季无法照常开学。解放后,学校渐趋稳定,但也遭“文革”大动乱,彻底被“砸烂”,教师下放,学生下乡,1971年始得复办。一路坎坷走来,可谓“几度经磨难,风雨苦坚持”。 三是党的先锋模范作用。1926年夏,共产党员——上海大学毕业生蒋如琮征得学校党组织同意,邀集在浙江省图书馆工作的共产党员范金镳及几个在上海学习和工作的宁海籍知识青年,回到家乡宁海县城筹建宁海中学,并成立了中共宁海中学支部,蒋如琮、范金镳为负责人。党员还有在宁波入党的邬植庭等。这是宁海最早建立的中共组织;因当时宁海辖属台州,故也是台属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党支部以学校为基地,师生为对象,积极培养骨干,认真发展党员。此后几年里,从中共宁海支部到中共宁海县委,领导机关的驻地都在宁海中学,历任领导成员都有宁海中学教员的身份,五个下属组织负责人为本校师生。在党的领导下,师生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使初创时的宁海中学,不仅成为宁海共产党的诞生地,而且成为宁海早期共产党的活动中心,宁海革命的摇篮。 四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第一,积极投身革命实践,建校与建党的相辅相成,使学校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重的革命色彩,之后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学校始终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北伐时师生送信件、做向导,支持北伐军;解放战争时学生组建“鲁迅部队”开展武装斗争,以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解放初3年间,先后有三批,102名学生踊跃参军。第二,积极参加生产实践。学校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战争年代,校舍多次被毁,师生自己动手,烧瓦制砖,重建家园;三年困难时期至以后的很长时间,学校曾有校属土地200余亩,全部由师生自己耕种,以改善办学条件,培养

文档评论(0)

lingyun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