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6--第六章 生物战剂伤害的防护.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he detection of an agent cloud in time to alter air movement within a building, treat the air before it reaches the occupants, or allow personnel to protect themselves with physical barriers to the hazards. 及时检测某一生物战剂,改变空气运动,在一建筑内改变空气流动方向,在居住者到达前处理好空气,或者允许专业人员用物理屏障保护他们免于伤害。 生物战剂侦查监测设备 * * * * * * * * * * * * * * * 生物武器施放系统 飞机低空施放 战舰施放 飞机投掷航弹 榴弹炮 导弹发射等 直升、轰炸、无人机 航母、战舰 导弹发射 榴弹发射器及炮 喷雾喷粉机示意图 喷雾喷粉机 飞机喷粉 飞机播撒生物战剂玩具 生物战剂电子炸弹 生物战剂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消化道 皮肤 黏膜 呼吸道 途径 二、生物战剂的基本要求和技术 (一)对生物战剂的具体要求 毒力强 剂量低 稳定性好 储存及形成气溶胶后仍能维持生物活性及毒力 (二)生物战剂的基因技术 基因重组 修饰改造 DNA重组转入 提高培养技术 多肽合成与纯化 基因工程(geneticengineering)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 人类基因组草图 一分子生物学 最基本的结构 利用基因工程技 术生产基因武器 (三)生物战剂的微生物和毒素 病毒——黄热病病毒、脑炎病毒、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13种 天花病毒 非洲绿猴与埃博拉 埃博拉病毒 衣原体——鸟疫衣原体1种 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等3种 细菌——鼠疫耶尔森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芽胞等7种 炭疽弹 腺鼠疫 (颈部淋巴结炎) 鼠疫耶尔森杆菌 真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 毒素——肉毒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 其他生物毒素:蓖麻毒素 第三节 生物战剂的危害 一、生物战剂伤害的特点 (一)侵入途径 消化道 皮肤及黏膜 呼吸道 (二)生物战剂效应 1.源强的影响 以人体半数致死剂量(HLD50)或人体半数发病剂量(HID50)表示 2.气溶胶回收率 活存微生物气溶胶百分率 3.气溶胶的衰亡率 气溶胶的k值——每分钟活存微生物衰亡的率 二、生物战剂危害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生物战剂所致传染病的特点 1.流行过程异常 传染源难找 传播途径改变 人群免疫水平低 2.流行特征异常 地区分布异常 流行季节异常 职业分布异常 流行形式异常 (二)生物战中的流调内容 1.本底资料调查 自然地理 经济地理 医学地理 流行概况 医学昆虫及动物 2.可疑迹象调查 空情 地情 虫情 疫情(潜伏期_见教材表6-2) 生物战剂伤害的临床表现 3. 施放方法的影响 点 线源 多点源 第四节 生物战剂的防护及研究前景 一、生物战剂的防护 (一)防护原则 1.预防为主 防护知识 宣传教育 生物安全标志 2.专业技术保证 3.综合防治 4.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二)防护技术 1.物理防护 物理防护 呼吸道 体 表 集体工程 2.免疫防护 被动免疫 存在问题 主动免疫 免疫防护 3.综合性防护措施 4. 组织措施 隔离患者 人员消毒去污染 环境卫生与消杀 二、生物战剂防护的研究前景 (一)新生物战剂可能增加 (二)施放手段不断完善 (三)控制能力可能增强 (四)危害性大战剂的改进 鼠疫耶氏菌 埃博拉病毒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SARS-CoV等 生物毒素战剂 基因武器(gene weapons):生物工程技术易实现 预防和应对措施研究 个人防护服 防护面罩 严格防护 绝对防护 穿隔离衣 Today, technology can support the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iological agents in time to pretreat patients before the onset of symptoms. In the future, greater emphasis will be placed on detect-to-warn—that is, 当今,从技术上能及时检测和鉴定生物战剂,在感染者症状出现之前预先处理患者。未来,更多重点将放在检测到预警方面,即 卫生微生物学 第六章 生物战剂伤害的防护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张朝武 学习目的 了解生物危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