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讲课).ppt

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讲课).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这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 ■君权和相权■ 汉武帝所用丞相,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当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此外,武帝还大胆启用出身寒微的士人做官:比如从奴隶群众提拔了卫青做大将军等。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 选官制度的大体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㈠世官制 1.定义 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形成原因: 西周初年,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 3.衰落: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以广泛选贤任能的官史“选任制”逐步确立,到战国中后期,“选任制”基本确立。 ㈡察举制 1.定义: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2.特点:由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 对人才的要求:贤良方正(品德、才能) a. 察举 各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 b. 征辟 征召才能之士 3.兴起:汉武帝时期。 4.后期发展“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别父居。” 地方豪强势力强大,门第声望成为选举的依据。 ㈢察举制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1.定义: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的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定为九等。“中正”评定的等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2.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3.评价: 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备,但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㈣科举制 1.定义: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 2.特点。考试 官员( “一切以呈文为去留”) 3盛行时代:隋唐 1905(清末) 4.演变:各朝沿用,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 士制度。 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表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分为八个部分。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 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小结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1、容易任人唯亲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问题解析 材料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