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格式塔心理学.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 提出了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的整体观。 革新了知觉领域的研究。 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局限 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 心理学的术语和理论观点不甚明确。 对其他学派的批评有失公允。 实验研究不够严谨。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激发了思维、记忆、教育、人格、社会、临床等许多分支领域的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有力地激励了其他心理学体系,迫使他们重新审视和修改自己的观点。 第四节 拓扑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 一、行为公式 二、心理场 三、动机理论 四、人格组织 五、团体动力学 六、拓扑心理学的简要评价 一、行为公式 行为公式:B=f(PE) 表明:行为由环境和人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勒温:心理环境 B=f(PE), B: 行为 P: 人 E: 环境 二、心理场 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 心理生活空间(mental life space) 生活空间(life space) 含义:特定时间内影响个体生活的所有心理事实。 三类影响人类行为的可能事实 准物理事实 准社会事实 准概念事实 生活空间的拓展 生活空间的动态性 三、动机理论 需要,紧张系统 蔡戈尼克效应 效价 正效价 负效价 冲突类型 趋近-趋近冲突 趋近-回避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 四、人格组织 内部个体区域 边缘层 中心层 运动知觉区域 边缘区域 中心区域 五、团体动力学 勒温将拓扑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用于研究团体的生活空间,把团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察团体的行为和心理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对团体的影响。 团体是一个具有内在动力的整体,要改变个体首先要设法改变团体,团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改变,会对其中的个体产生压力,促使其行为向与团体一致的方向改变。 团体气氛与领导方式的研究 六、拓扑心理学的简要评价 贡献 第一,勒温的心理学理论既突破了传统心理学的框架,又吸收了各派心理学的所长,体现出难能可贵的整合特征。 第二,勒温的心理学思想预示了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不足 第一,混淆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界限。 第二,用物理学的场、动力、向量等术语类比和描述心理现象,而忽视了对心理的实质性解释。 第三,忽视了个体的先前经验和发展历史。 第四,其理论带有较浓厚的思辨色彩,定义不够明确,缺乏精确性和统一性,有些假设的结构无法证明。 第十四章 格式塔心理学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简要评价 第四节 拓扑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概述 一、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 一、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哲学背景 (三)科学背景 (四)心理学背景 (一)社会背景 德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强调统一、整体、积极的主观能动。 德国文化:强烈抵制英法传统哲学的联想主义、原子主义和机械主义 (二)哲学背景 1.康德的先验论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各种元素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分析 (三)科学背景 物理学 场,场论 爱因斯坦 观察者的参照背景或参照系 (四)心理学背景 1. 马赫(Ernst Mach,1838-1916)的影响 《感觉的分析》(1886) 2.斯顿夫的影响 师徒关系,将现象学思想引进心理学实验室 3.形质学派的影响 厄棱费尔,“格式塔”,“质”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 考夫卡 苛勒 勒温 (一)马克斯·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 1880~1943) 1904年获得博士学位 1910~1912年,似动现象研究 1916~1926年,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1929年,法兰克福大学 1933~1943年,纽约市社会研究新学院 《视见运动的实验研究》(1912) 《创造性思维》(1945) (二)沃尔夫冈·苛勒(Wolfgang K?hler, 1887~1967) 1909年,获得博士学位 1913~1920年,研究黑猩猩 1920年,哥廷根大学 1922~1935年,柏林大学 1935年,斯瓦斯摩学院 《人猿的智慧》(1925) 《格式塔心理学》(1929) (三)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 1886~1941) 1903年,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1904~1905年,爱丁堡大学 190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10年,开始与韦特海默、苛勒共事 1911~1924,吉森大学 1924年,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访问 1927年,史密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