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第7讲 棕壤和褐土.ppt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壤地理学 Soil Geography 电子教案 主讲教师:寇太记 E-mail: tjkou@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土壤地理学》(第一版,张凤荣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而制作的。   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以图表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方式传达各章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可以选择的教学活动。 目录与授课安排 序号 内 容 学时 绪论 2 第1章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2 第2章 土壤分类 2 第3章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2 第4章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2 第5章 棕壤与褐土 2 第6章 黄棕壤与黄褐土 2 第7章 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2 第8章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2 第9章 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 2 第10章 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 2 第11章 盐碱土 2 第12章 初育土壤 2 第13章 山地土壤 2 第14章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2 第15章 土地评价 2 第16章 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2 第17章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 2 第18章 土壤资源保持技术措施 2 第19章 世界土壤地理简介 2 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 时:理论 40,2.5个学分; 选用教材:张凤荣 主编 (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07第3次印刷) 方 法:用CAI课件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内 容:了解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握中国各个自然地理地带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 成绩评定:平时+作业 30% 期末考试 70% 作业要求: 独立思考 回答准确 格式完整 书写整齐 考试安排:课程结束后和下周适当时间 推荐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朱鹤键, 何宜庚主编.《土壤地理学》.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第5章 棕壤与褐土 主要内容: 棕壤;褐土;棕壤与褐土的合理利用。 重点与难点:各土壤的分布与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与亚类划分。 第一节 棕壤 中国棕壤与褐土分布图 第一节 棕壤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棕壤是在暖温带湿润气候和中生型落叶阔叶植被条件下形成的。 分布于我国暖温带湿润地区,纵跨辽东和山东半岛,带幅大致呈南北向,此外,在暖温带半湿半干区和亚热带湿润区的山地垂直带谱中也有分布。 第一节 棕壤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0~14 ℃,60%降水集中于夏季,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 原生植被早遭破坏,目前多为次生夏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地形为低山丘陵,部分为平原。 成土母质为中酸性基岩风化物和非石灰性沉积物。 第一节 棕壤 地表特征与景观 第一节 棕壤 二、形成特点 棕壤形成过程的基本特点是强淋溶过程、粘化过程和明显的生物富盐基过程。 一价(Na+、K+)盐类均已淋失,二价(Ca2+、Mg2+)盐类游离态大部分淋失。呈中性偏酸、无石灰反应,盐基不饱和。剖面中、下部结构体表面呈棕黑色铁锰胶膜形态。 粘化作用,一般以淋移淀积粘化为主,残积粘化为辅。 大量有机质或腐殖质积聚于表层。淋溶使矿质营养元素淋失较多,但枯枝落叶分解向土壤归还的CaO、MgO等大量盐基补充,使土壤呈中性和微酸性,而没有灰化特征。 第一节 棕壤 剖面特征 第一节 棕壤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棕壤的剖面层次构造为O-Ah-Bt-C型。典型棕壤的剖面构型为A-Bt-C型。剖面通体呈不同程度的棕色。O层,开垦后即消失; A层(15-25cm),多为细砂壤土,粒状或屑粒状结构,无石灰反应。Bt层(50-80cm),质地粉质壤土-粘壤土,核状结构,紧实,无石灰反应,有铁子。C层多为非碳酸盐风化壳。腐殖质以富里酸为主。 土壤呈中性-微酸性反应,pH 为5.5-7.0,无石灰反应。交换性盐基以Ca2+为主,其次是Mg2+,而K+,Na+ 甚少;盐基饱和度多在70%以上。粘粒的硅铝率多为2.33。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 第一节 棕壤 四、亚类划分 普通棕壤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