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 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 王慧 第十五周 课 题 兵车行 课 型 诗歌鉴赏新授课 课 时 两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2.理解叙事、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点 1.理解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百姓疾苦同情的情感。 2.背诵全诗。 教育点 1.真正理解战争与和平 2.关注民生,了解百姓疾苦,以天下为己任。 重难点 1.理解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百姓疾苦同情的情感。 2.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PPT) 齐读“课前小积累”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师:知道? 生:师::(板书)。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学习目标) 一、初读——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辚辚( ) 萧萧( ) 干( )云霄 点行( ) 戍( )边 荆杞( ) 陇( )亩 声啾啾( ) 二、再读——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提示自读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将有触动的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录在书本的空白处。 三、研读——明其意。 1、这首古体诗,主要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明确: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点行频”(诗眼)是频繁征兵的意思。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1、作者围绕“点行频”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点行”出征的场面,惨别的场面,“点行”的频繁,“点行频”的原因,“点行频”的灾害性结果。 2.教师与学生对话: 作者在描写出征场面和惨别场面时,用了一些很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你认为这些诗句应如何读?请说说理由。 生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剑各在腰,”这不是出征的威武之师,而是无可奈何的悲怨之行。本马行人虽然众多,但叠用两个批声之词,“辚辚”、“萧萧”渲染出一种悲凉之意。 生2: 一个普通“走”字写出众多“行人”被抓,急促出征,更写出了爹娘妻儿奔走相送,依依不舍的情景,不忍亲人离去,惟恐一去成永别的心情。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朝廷征召的紧急。 生3:“尘埃不见咸阳桥”的“不见”应该重读,因为它写出了那种尘埃漫天,几乎遮蔽咸阳桥的情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当时被征发的人之多,还有送行的人之多。由“不见”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这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生4:“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干”字,“干”是“冲”的意思,写出送别时那种呼天抢地、痛断肝肠的场景,表现了百姓们哭声之大、之凄惨。 师作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 (生试背这几段文字。) 3.作者如何写出“点行”的频繁?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师作点评:这几句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或从“与”便至”,“去时”与“归来”,说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顿生,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频繁的战事发生在“边庭”,不是保卫疆土,而是为了“开边”,即用武力扩张疆土。这种扩张的战争,虽然伤亡惨重——“流血成海水”,但君王开边之意犹“未已”,仗还继续打下去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