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一词的产生及演成.doc
“教师”一词的产生和演成略考
袁 东
[摘要]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表达“教师”含义的词汇很多,如师氏、保氏、师、
师儒、师傅、先生、夫子、老师、博士、教授、助教、教谕、西席、讲师、教习、教员等等。但现代汉语的通称“教师”一词,却成型确定较晚,经历了从“师氏”到“教师”的漫长演变过程。
[关键词]教师教育; 教师产生; 略考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 - 5905 (2010) 02
- 0025 - 05
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表达“教师”含义的词汇很多,如师氏、保氏、师、师儒、师傅、先生、夫子、老师、博士、教授、助教、教谕、西席、讲师、教习、教员等等。但现代汉语的通称“教师”一词,却成型确定较晚,经历了从“师氏”到“教师”的漫长演变过程。
一、“教”与“师”二字的联系
“教”和“师”二字几乎是同时起源的,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汉字之一。甲骨文中有较多的“教”、“师”等字,尽管字形不尽一样。甲骨文中的“教”字通常有几种含义。首先是作动词,刘兴隆释“卜辞作教导”,这种用法的句子有几处,如“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其教戍。”(《合集》28008)。在这里“教”应是陈年福归纳的动作词,意为对方国的贵族子弟和初任职官进行舞蹈礼乐教育,对士兵进行搏击军事训练。另有甲骨文: “教”(《陈零》99),陈邦怀先生考释为“教瞽”,“乃记瞽曚受教于殷学也”。类似的句子还有 “丙戍…多万…入教”(英藏1999),“于右教”(《合集》30518),“王弜教马,亡疾”(《合集》13705)等等。《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广韵》:“教,教训也。”其次,“教”还被作地名, 如,“雀, 芻于教”(《合集》28008)。郭沫若《卜辞通篡》编序为489的甲骨文为“乎多尹于教”,这片甲骨之上方还有“王族”二字,似是非一次所刻。有的学者认为这句是:“乎多尹于教王族”,因此将其意解为“记载商王命尹负责教育王族成员习射”,这样的理解大致应是对的,但“教”在“于”之后,“于”字在甲骨文中出现较多,《毛传》:“于,往也”,故郭沫若解释为“教作地名”,因此在殷商时应有以“教”为名的地方,这其实也是训练士兵,进行军事教育的地方,也就是说可能恰恰是因为这个地方被用于士兵的训练活动才被称为“教”。其三,作人名解,如“癸亥卜,教贞”(甲1251)。
甲骨文中出现的“”是“师”的早期字形,到了金文中进一步演变成了、等字形。《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从从。”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中据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和商承祚《殷契佚存》说,对“師”解字:“周甲字从从,故当释師。……殷商甲骨文以为師”。从百年来对甲骨文研究结果看,“师”字源于“”字。但问题是字究竟应释读何音?一说读作“堆”,一说读为“师”。李学勤先生在《论西周金文的六师、八师》一文中,专用一部分文字论述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可能原来有两个字,一为古“堆”字,对这个字《说文》训为:“小阜也,像形”,形就是“山”和“丘”竖写;另一为古“师”字,解为师众、师旅。这两个字“后来在文字演变中逐渐混淆”。但我们可以换个方式思考,这两个字之所以后来被混淆,可能还是因为它们有内在的一些联系或容易被人混淆的地方,否则,甲骨文中的“”怎么会在金文中发展成“師”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云:“小阜而四围有之,是众意也。”《说文》“币,周也。,四币(匝),众意也”,“犹众也,此与师同意”。在古代氏族社会,最需要聚众的时刻,恐怕就是战争军事行动或祭祀了,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正是由于这些字有引伸为“众”的隐义,金文才将二合为一“師”字,表王室军队的师众、师旅军事单位意,正如《周易》所云:“师,众也。”这些后人的“牵强”和“混淆”其实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是经常出现的。
“师”字进而发展为不仅是指与军事相关的人,而且与还包括从事传统教育、传授军事技能和祭祀、礼节、音乐等知识活动相关的人,准确的说,这些被称为“师氏”的人是兼职责任较多的高级军(职)官。《周礼·师氏》:“师氏,掌以媺诏王,以三德教国子。……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弟子,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与其同样性质的职官还有“保氏”,《周礼·地官·保氏》:“掌教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徐朝华指出,春秋以前,“师”字单独使用并没有教师的含义。如意指军官、教师、乐师等,一般以“师()某”出现,如般、戈、辟、师汤、师等。铭文《师》记述了周王对音乐教师的话:“师,在昔先王小学(教)女(汝)。”杨宽认为“再后,师就成为教师的通称了。”春秋私学产生后,师的单独使用才有教师的意义,战国后成为常用词。比如《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