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发表)doc.doc
?
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睢宁县魏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杨怀志
摘要: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液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本文对该病的某些流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两例已有附红细胞体病临床表现的病犬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均超过60%,感染强度也较大。
关键词:犬 附红细胞体 诊治
一、综 述部分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又称类边虫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动物血液,游离在血浆中或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附红细胞体寄生的宿主广泛,对人畜致病的主要有绵羊附红体(E.ovis)、猪附红体(E.suis)和温氏附红体(E.wenyonii—主要感染牛)。1928年Schilling首先报道了鼠的附红细胞体病,随后Yoki-moff报道了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在国内、牛、羊、猪、兔、驴、骡、鸡、鼠等的附红细胞体病均有报道,而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也有发现。1990年全炳昭首次报道了犬的附红细体病,1991年云南玉溪发现疑似犬附红细胞体病,宋兴国等(1997)报道了西部六省警犬附红细胞体病的阳性检出率为61.22%。该病对养犬业有严重的危害性,感染率较高的约70%左右,最高可达100%,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就该病的病原、发病机理、流行特点、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讨。
1 病原
1.1 分类
附红细胞体的分类地位尚未完全确定。目前普遍采用《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1984年版)为分类依据,将其归属到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无浆体科(Anaplasmataceae)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
1.2 形态结构
鲜血滴压片镜检,附红细胞体呈球形、卵圆形等,有折光性和运动性,部分附着于红细胞的表面使红细胞的形状发生改变,呈锯齿状、星芒状、菠萝状等多形性;另一部分在血浆中呈游离态,常作摆动、翻滚、上升、下降等运动,运动中以个体小者最为活泼;附红细胞体一旦附着于红细胞后,则失去运动性 。姬姆萨染色时,附红细胞体被染成淡紫色,外围有白环。瑞氏染色,红细胞呈淡紫红色,附红细胞体被染成蓝色或淡蓝色,被附红细胞体附着的红细胞有蓝宝石样光彩,如皇冠状。犬红细胞的感染率较高,约70%左右,最高可达100%,镜检时可观察到红细胞上的附红细胞体多为2个~15个,重度感染者可达20个以上。扫描电镜下,附红细胞体直径为0.20 μm~0.80 μm,最大可达2.5 μm,红细胞表面的附红细胞体为球状、卵圆形、短杆状等多种形态,游离的附红细胞体呈球形、饼状等多形性,其中部分球状附红细胞体上能观察到一根到数根细长的细丝(或纤毛),这些细丝一旦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则使红细胞膜产生一些小而深的凹陷和变形;透射电镜下观察,附红细胞体呈球状、饼状等多形态性,无细胞壁,仅由单层限制膜包裹,无明显的细胞器、细胞核,亦能观察到细长的细丝状结构。
1.3 抵抗力及运动性
附红细胞体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对干燥和化学药品比较敏感,但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4 ℃环境可存活至少33 d,并保持感染力,5 mL/L的石碳酸于37 ℃ 3 h即可杀死附红细胞体。鲜血悬滴中,滴加等量的50 mL/L醋酸或10 mL/L盐酸时,红细胞破裂,附红细胞体的活动性加强,运动范围加大;滴加1 g/L碘溶液后,运动停止,此时,即使用PBS或生理盐水洗涤,其活力也不能恢复,也不被碘着色。
1.4 免疫性
1.4.1 体液免疫 附红细胞体进入机体约10天即可查到抗体,约2个月达高峰。抗体持续时间不一,多在3个月后开始下降,至15个月还可维持较低水平。体液中抗体主要为IgM和IgG,在防止附红细胞体感染上有一定意义。仔畜从乳汁中可以获得抗体。Hung等用E.ovis免疫的高价血清接种绵羊,在接种E.ovis,结果表明被动转移抗体上升,附红体血症下降;被动抗体下降,附红体血症上升。
1.4.2 细胞免疫 附红细胞体感染后不久引起较强的细胞免疫。Hung等实验证明,感染E.ovis的羊,取脾脏中淋巴细胞与绵羊细胞做玫瑰红试验,感染羊玫瑰红阳性率为2.8%~15.4%,非感染羊为阴性。
2 流行病学
2.1 宿主
附红体的宿主有鼠类、绵羊、山羊、猪、犬、猫和人等。据资料介绍,附红体有相对宿主特异性。一般情况下,幼小体弱和外来品种的犬发病率较高。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患犬多呈隐性经过,说明犬附红细胞体毒力较弱,显性致病力不强。
2.2 传播途径
附红细胞体病多发于夏秋季节,有关本病感染途径,现在认为有多种方式:(1)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吸血的昆虫和节肢动物如虱、蝇、蜱、螨、蚊、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