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凝胶-化学析强力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ocVIP

分散凝胶-化学析强力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散凝胶-化学渗析强化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雷宁 徐海波 方宗元 李雪梅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茨榆坨采油厂,辽宁,辽中,110206) 摘要:针对茨4块由于储层发育影响导致平面矛盾突出的问题,研究并应用了分散凝胶-化学渗析强化采油技术,该技术就是向注水井中交替注入化学渗析剂和胶态分散凝胶剂,具有扩大扫油面积和提高水驱效率两种作用。在实施该技术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多种性能评价实验,然后优选区块中部的注水井进行现场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措施效果。 关键词:平面矛盾;分散凝胶;化学渗析;扫油面积 前言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深入,在增加地层水驱面积的同时,提高水驱驱油效率日益被重视,目前广泛采用的化学调剖调驱技术主要用来调整水井的纵向吸水剖面和平面水驱方向,虽然近几年来开展的流动凝胶调驱、交联聚合物溶液调驱等技术对注水水驱效率给予了关注[1],但是,由于地层岩石的润湿性没有改变,调驱后,地层中仍有较高含量的剩余油,这些技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驱驱油效率偏低的问题。如何改变地层的润湿性,使化学药剂同时具有扩大扫油面积、提高水驱驱油效率这两种作用,是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分散凝胶-化学渗析强化采油技术就是具有扩大扫油面积和提高水驱效率两种作用的新技术。 1 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开发现状 茨榆坨油田茨4块含油面积1.3km2,石油地质储量138×104t,可采储量15×104t。块于1986年3月试采获得成功,于2003年9月转入注水开发阶段。截止到2010年10月,区块投产油井3口,日产油9.1t,综合含水89.8%,累计产油11.4237×104t,地质储量采出程度8.28%,可采储量采出程度76.13%。投(转)注水井2口,开井1口,日注水20m3,月注采比0.30,累计注水6.7617×104m3,累计注采比0.26,累计地层亏空19.18×104 m3。1.2 主要存在问题 平面矛盾突出, 育逐渐变差,主要表现在:(1)中部油层厚边部油层薄。中部油层总厚度为25.8m,而边部油层总厚度只有12.9m。(2)中部高渗,边部低渗。中部产层的平均渗透率为1219.35×10-3μm2,而边部产层的平均渗透率只有369.210-3μm2。(3)中部产层位置高,边部产层位置低。中部产层的中深为1843.2m,而边部产层的中深为1889.3m。 2 技术路线 由于该块平面非均质性强,经注水开发后,优势水驱通道已形成,因此该技术分三步实施,旨在解决区块的平面矛盾。一是注入渗析表面活性剂,将原优势水驱通道的剩余油大量采出;二是注入弱凝胶体系,将优势水驱通道封堵,改变水驱方向;三是后续注水,形成新的水驱通道。 3 分散凝胶-化学渗析强化采油技术性能评价实验 3.1表面活性剂性能实验()界面张力研究 mN/m数量级,是化学驱或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理论基础之一[2]。经界面张力测定实验证明,在45~55 ℃条件下,茨原油和地层水之间的界面张力为 5.335mN/ m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稳态界面张力降至0.004 mN/ m(不加碱),并且活性剂的浓度范围为 5000~20000mg/L。表 界面张力测定结果 单位:mN/m   0.50%1.00%活性剂 2.00%活性剂 1.00%活性剂+1.00%碱 30 ℃ 0.00473 0.00421 / / 45 ℃ 0.00388 0.00447 / / 55 ℃ 0.00418 0.00588 0.00519 0.00818 ()活性剂分子量确定 聚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实验,对于茨4块地层,以均分子量3550的聚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最佳。表 聚醚分子量对接触角和脱油效率的影响 接触角/° 脱油效率/% 1560 62.2 6.5 2065 45.3 11.5 2514 32.1 13.6 2985 24.5 21.2 3550 22.6 22.5 4212 23.5 20.1 4560 25.4 17.6 ()无水期驱油性能评价 取岩芯,饱和油后,老化7天,进行水驱至排出液含水100%用驱,驱替至含水100%后,进行对比计算。表 无水期剂驱油效率实验 岩心长度 /cm 孔隙度 /% 气测渗透率 /md 反转剂浓度 /% 驱油效率 /% 增加值 /% 1 6.11 28.9 521 0 18.8 0 2 7.18 31.2 553 2000 36.5 18.7 3 7.15 29.3 523 2000 33.6 15.8 4 7.21 30.4 517 2000 35.3 16.5 5 6.94 29.1 538 2000 35.7 17.9 实验证明,表面活性剂驱油效率达到35.2%,比水驱平均增加16.4%。 ()聚合物的影响 将岩芯注入聚

文档评论(0)

jizhun4585feic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