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学第六章-金属的腐蚀腐蚀形态要点分析.ppt

腐蚀学第六章-金属的腐蚀腐蚀形态要点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局部腐蚀 金属表面某些区域发生的腐蚀 电化学特点: 阳极区和阴极区可以截然分开,其位置可以用肉眼或微观观察加以区分 腐蚀电池中的阳极反应和腐蚀剂的还原反应可以在不同区域发生 同时次生腐蚀产物又可在阴、阳极交界的第三地点形成 局部腐蚀的危害: 导致的金属的损失量小,很难检测其腐蚀速率,往往导致突然的腐蚀事故。 腐蚀事故中80%以上是由局部腐蚀造成的,难以预测腐蚀速率并预防。 全面腐蚀与局部腐蚀的区别 1 电偶腐蚀的定义和特点 在工程技术中,不同金属的组合是不可避免的,几乎所有的机器、设备和金属结构件都是由不同的金属材料部件组合而成,电偶腐蚀非常普遍 利用电偶腐蚀的原理可以采用贱金属的牺牲对有用的部件进行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 电偶序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准确预测电偶电流的方向和电偶腐蚀倾向,但是电偶电位差与电偶电流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故不能用电偶电位差指示电偶腐蚀程度。 2电偶电流及电偶腐蚀效应 电偶腐蚀程度可用电偶电流判断,与腐蚀速率成正比。 电偶腐蚀极化图 3 电偶腐蚀的影响因素 电位差 ——在电偶序中的起始电位差越大,电偶腐蚀倾向就越大 极化 ——是影响腐蚀速度的重要因素,无论是阳极极化还是阴极极化,当极化率减小时,电偶腐蚀都会加强 Al——不锈钢 低合金钢——碳钢 阳极面积减小,阴极面积增大,导致阳极金属腐蚀加剧 腐蚀电池中,阳极电流=阴极电流,阳极面积越小,其电流密度越大,腐蚀速率也就越高 4 防止电偶腐蚀的措施 电偶序中位置靠近的金属组合 设计和组装——首先应避免“小阳极-大阴极”的组合,其次是尽量选择在电偶序中位置靠近的金属进行组装。在不同的金属部件之间采取绝缘措施可有效防止电偶腐蚀。 绝缘措施 涂层——在金属上使用金属涂层和非金属涂层可以防止或减轻电偶腐蚀 阴极保护 不锈钢对卤素离子特别敏感,作用的顺序是:Cl-Br-I-。 这些阴离子在金属表面不均匀吸附易导致钝化膜的不均匀破坏,诱发点蚀 (3)点蚀发生在特定临界电位(点蚀电位或破裂电位Eb)以上 用电化学方法评价钝化金属的点蚀抗力 ——点蚀特征点位 相同实验条件下,Eb越正耐点蚀性能越好 Eb接近时常采用滞后环的面积表征——小好 Eb-Ep小的耐点蚀性能好 吸附理论认为蚀孔的形成是阴离子(如Cl-离子)与氧的竞争吸附的结果 在除气溶液中金属表面吸附是由水形成的稳定氧化物离子 一旦氯的络合离子取代稳定氧化物离子,该处吸附膜被破坏,而发生点蚀 金属材料表面组织和结构的不均匀性使表面钝化膜的某些部位较为薄弱,从而成为点蚀容易形核的部位 晶界、夹杂、位错和异相组织 表面结构不均匀性,特别是在晶界处有析出相时,如在奥氏体不锈钢晶界析出的碳化物相及铁素体或复相不锈钢晶界析出的高铬?相,使不均匀性更为突出 此外,由于晶界结构的不均匀性及吸附导致晶界处产生化学不均匀性 反应体系具备阻碍液相传质过程的几何条件 如孔口腐蚀产物塞积使局部造成传质困难 缝隙及应力腐蚀的裂纹也会有类似的情况 有导致局部不同于整体的环境 存在导致局部不同于整体的电化学和化学反应 点蚀一旦发生,蚀孔内外就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a) 蚀孔外金属电位较正: 阳极过程: M→ Mn++ne 阴极过程:O2+H2O+4e →4OH- 供氧充分 蚀孔内金属电位较负,发生溶解: 阳极过程:M→ Mn++ne 阴极过程:O2+H2O+4e →4OH- 氧扩散困难-缺氧 18-8不锈钢在充气NaCl溶液中 点蚀的闭塞电池 点蚀是个多电极体系——蚀孔内、外耦合的阴极反应不同 1 晶间腐蚀的定义和特点 晶间腐蚀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局部腐蚀,宏观上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变化,但材料的强度几乎完全丧失,经常导致设备的突然破坏。 晶间腐蚀常常会转变为沿晶应力腐蚀开裂,成为应力腐蚀裂纹的起源。 在极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材料的晶间腐蚀过程制造合金粉末 2 晶间腐蚀产生的原因 多晶体的金属和合金本身的晶粒和晶界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存在差异 晶界处的原子排列较为混乱,缺陷和应力集中、位错和空位等在晶界处积累,导致溶质、各类杂质(如S、P、B、Si和C等)在晶界处吸附和偏析,甚至析出沉淀相(碳化物、?相等),从而导致晶界与晶粒内部的化学成分出现差异,产生了形成腐蚀微电池的物质条件 当这样的金属和合金处于特定的腐蚀介质中时,晶界和晶粒本体就会显现出不同的电化学特性 在晶界和晶粒构成的腐蚀原电池中,晶界为阳极,晶粒为阴极。由于晶界的面积很小,构成“小阳极-大阴极” 晶间腐蚀机理 当超低碳不锈钢(由于碳化物析出引起的晶间腐蚀减少),特别是高Cr、Mo钢在650-850℃受热后,在强氧化性介质中仍会产生晶间腐蚀 在晶界形成了由FeCr或MoFe金属间化合物组成的?相,在过钝化-即强氧

文档评论(0)

风凰传奇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