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众传播学 第三章 传播的过程与类型 第一节 人类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传播者(信源) 2、受传者(信宿) 3、讯息 4、媒介 5、反馈 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香农—韦弗模式 《传播的数学理论》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t 谁(传播者) 说什么(讯息) 通过什么渠道(媒介) 对谁说(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效果) 拉斯韦尔的五个W模式 WHO,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TO WHOM, WITH WHAT EFFACT 特点:直线,孤立 引出了五个研究领域: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 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 b 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缺乏互动; c 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三)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系统论的传播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1959《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没有一个模式能概括一切,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它就反而违背模式的宗旨——简单地再现现实了。” ——塞弗林与坦卡德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 一、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什么是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在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各种人类传播的基础。 人内传播的特性(P85) (1)它是个体(个人)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 (2)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4)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链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具有双向互动性 (一)“主我与客我”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年)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象征互动理论的创始人 代表作《精神、自我与社会》(1934年)等。 著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米德指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以客我的身份打量、校正主我的过程”。 G·戈夫曼“拟剧分析” 社会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常规程序(即剧本)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表演中人们都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即印象管理。 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 我是史铁生——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除了是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这感觉一直不能消灭,独处时尤为挥之不去,终于想懂: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 多数情况下,我被史铁生减化和美化着。减化在所难免。美化或出于他人的善意,或出于我的伪装,还可能出于某种文体的积习——中国人喜爱赞歌。因而史铁生以外,还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浑沌的我。这样的我,连我也常看他是个谜团。我肯定他在,但要把他全部捉拿归案却非易事。总之,他远非坐在轮椅上、边缘清晰齐整的那一个中年男人。白昼有一种魔力,常使人为了一个姓名的牵挂而拘谨、犹豫,甚至于慌不择路。一俟白昼的魔法遁去,夜的自由到来,姓名脱落为一张扁平的画皮,剩下的东西才渐渐与我重合,虽似朦胧缥缈了,却真实起来。这无论对于独处,还是对于写作,都是必要的心理环境。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在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