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采访不实 ?缺乏核实 ?转载境外不实新闻 ?社会来稿缺乏核实机制 ?断章取义 ?理解错误 ?信源造假没有识别 ?编校失误 采编层面 2.13 我国当前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 采编机制漏洞 专业素质不高 史上最毒后妈(采访不实) 缺乏核实 对境外媒体报道缺乏了解而转载不实新闻 信源造假没有识别 3.1 虚假失实新闻的影响和危害 3.11 ?宏观层面:损害了整个新闻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大众的信赖根基和自身的生存发展机制 ) ?中观层面:损害了新闻媒体与受众、媒体之间的信任关系 ?微观层面:损害了受众对新闻记者的信任,进而影响到新闻记者的职业声望。 损害媒体公信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公信力是媒体的第一生命! 3.1 虚假失实新闻的影响和危害 3.12 损害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 造成侮辱、诽谤。 “光荣历史”、“模范事迹” 的反效果 对报道对象 产生负面影响 3.1 虚假失实新闻的影响和危害 3.13 对公众产生负面影响 对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对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 对国家形象的负面影响 其他负面影响 某媒体报道 “某地发现生虫橘子”的新闻,虽然语焉不详,但被网络转载后再度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导致了一场危机:仅次于苹果的中国第二大水果柑橘——严重滞销。在湖北省,约七成柑橘无人问津,损失达15亿。北京最大的新发地批发市场,商贩贱卖橘子,原卖每斤1元,次日价格只剩2毛。山东济南,有商贩为了证明自己的橘子无虫,一天要吃6至7斤“示众”。 2010年2月20日至21日,关于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网络疯狂传播,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 2011年2月17日,网络上了一篇名为《内地“皮革奶粉”死灰复燃长期食用可致癌》。文章说内地再现“皮革奶粉”踪影,疑有不良商人竟将皮革废料的动物毛发等加以水解,再将产生的粉状物掺入奶粉中,意图提高奶类的蛋白质含量蒙混过关。引起轩然大波:伊利、蒙牛、三元、光明的股价应声下跌,蒙牛跌幅高达3.3%。 伪造传播“47号公告” 抢盐风波 介入过迟,不作为。集体失语,第三天才报道。环境监测和守望功能呢? 非典之痛 汶川风波 “针刺”谣言被拘 新疆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病毒 4.1 虚假失实新闻的产生原因 维度一 主观 客观 维度二 机构 采编流程管理漏洞,缺乏核实机制 市场利益趋势,经营部门影响采编流程 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对通讯员管理存在问题 外部环境的影响 新闻单位体制尚不够完善 新闻法制不够健全 个人 缺乏正确的新闻观 采访不细,主观编造填补 道德缺失,真是让位利益 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职责让位于商业利益 过分依赖不可靠新媒体信息源 对信息缺乏鉴别力 知识结构差异造成事实理解的偏差 不能区分采访对象的可以表演 对“霍桑效应”没有合理规避 虚假新闻 利益驱使记者造假 约束机制和整顿措施不完善 新闻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缺乏 媒体非正常竞争 受众特殊的心理需求—猎奇心理 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理论修养欠缺 4.11产生虚假失实新闻的主要原因 主观原因 道德根源:假新闻,不管是依据纯粹主观想象事实的假新闻,还是依据假象事实的假新闻,从新闻源主体角度看,都是道德上不善的产物。 专业根源:专业意识虚弱,专业观念淡薄,专业态度歪斜,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思维迟钝,专业眼光浑浊,专业技能不足,专业程序缺环,如此等等,是导致虚假新闻得以广泛传播的专业根源。 认知根源:新闻事实的复杂性,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新闻传播自身的特殊性要求,以及各种传播环境条件的约束和限制,都可能使新闻传播者报道一些不全面、不准确、不客观的新闻。 利益根源:虚假新闻本性上的故意性和道德上的不诚实性,使得人们基本可以断定主体的利益追求往往是虚假新闻滋生的实质根源,这也可以说是虚假新闻现象背后最重要的主体根源。 客观原因 1、新闻体制和法规不健全,对虚假新闻的惩治力度不够是虚假新闻产生的首要原因 2、激烈的媒介竞争是虚假新闻产生的主要原因 3、受众的猎奇心理和对媒体的高度信任是虚假新闻产生的社会原因 4、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为虚假新闻的孳生提供了捷径 返回 5、虚假新闻的防范措施 1、在新闻记者个体层面,预防产生虚假失实新闻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