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迎接微时代,选择乐观主义 人类的传播活动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革命”。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的传播活动大踏步向前发展。微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颠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数字化技术的对象将是一个个身份清晰、个性鲜明的个人,而不再是匀质的、无差别的传统概念中的大众;社会成员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信息产品的多样化,同时也促使信息产品形态以及服务方式的改变;传统媒体的机制和功能将发生变革,原来的宣传平台将演变为公共话语平台,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媒体将成为信息内容的制作商和提供商。在微时代,传播的明星效应、长尾效应以及二次挖掘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传播技术的进步也为今后的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联网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传播活动?它将为传播活动带来哪些方面的具体影响?如何处理好传播平台的拓展与信息泛滥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传播“微化”造成的“信息茧房”弊端?这些问题期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解决。 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 微信2015表现 微信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并称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截止今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 微信使用人群分析 微信用户的男女比例为1.8:1,男性用户约占了64.3%,而女性用户则只有35.7%,用户整体以男性为主。 年龄方面,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岁,97.7%的用户在50岁以下,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 职业方面,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这四类占据了80%的用户,此外,80%的中国高资产净值人群在使用微信。 微信对社交的影响力 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 微信作为中国微信用户强大的社交工具,接近一半活跃用户拥有超过100位微信好友。57.3%的用户通过微信认识了新的朋友,或联系上多年未联系的老朋友。 移动信息消费行为 54%的用户认为使用微信后,移动流量的用量增加了。40%的用户微信流量使用占到全部流量30%以上。 微信成为近30%用户手机上网使用流量最多的应用。用户在微信上的流量为所有应用中的最高,远高于微博,购物,视频,地图,邮件等服务。 微信提供的公共服务 2015年第一季度末,通过微信已实现大部分城市的当地社会公共服务,包括公共交通、生活设施缴费、医疗、市政等服务。 微信支付和钱包 微信支付和钱包功能通过新年红包等交互活动获得了用户的广泛欢迎。 总体社会影响力 “微时代”里我们的怕与爱 生活没有彩排,每天都在直播。终于,这一次网络让你我成为生活的主演和导演。Msn、QQ这样的即时通讯软件,Facebook、微博这样的网络2.0应用,让平凡如你我者在浩如烟海的网络编织一个结点,或成为一段烛火的点燃者和秉持者。 一开始,生活是存在的,网络是新兴的,所以网络改变了我们很多生活,比如即时聊天是改变几乎每一个参与网络的人一个典型,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随时,任何两个或者多个人,都可以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渐渐地,我们似乎感觉网络的概念从生活中渐渐消失,因为它其实与生活完全融合了。 办公室的美眉去探望表妹,没有存她的手机号码,最后是在手机QQ上留言联系到了人。 也许这就是网络的真谛:真正的网络,不是来改变生活的,因为它就是一种生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所以如果有人祝贺你,说你成为美国《时代》(Time)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请不要把嘴巴张得那么大,是的,在2006年,世界上所有的网民都荣膺了《时代》颁发的这项荣誉。《时代》给出的理由是:“纵观整个2006年,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哪一场冲突或是某一个人,而是网络社区和虚拟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时代》以这种方式再次宣告了网民时代的来临。 今天越来越对多的人在身体力行地写微博、读微博之后,恍然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无论是竹简刻书,活字印刷、鸿雁传书,抑或email瞬间发送,微博晒出心情,在传播中寻求温暖和支撑,吸取前行的力量,是人类传播的出发点。无论是甲骨文还是网络符号,阅读载体和形式的变化并不重要,我们需要的是这种传播与人的心灵的紧密关联, “数码爱情”来了,靠网络、手机同另外一个不曾谋面的人翻天覆地般“谈情说爱”是现代人的在高速生活和强大压力下的新发明;继闪客、博客、播客、换客之后,“晒客”粉墨登场了:晒工资单、晒衣饰、晒孩子、晒厨艺,继而晒情感、晒隐私等等,“晒”作为一种新的力量,在聚集和成长中,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