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锐由近年出土文献论《尚书序》的有关问题
李銳.由近年出土的文獻論《尚書序》的有關問題.《清華簡研究(第一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64-372頁.
由近年出土的文獻論《尚書序》的有關問題
李銳
《尚書序》伴《尚書》而傳,在漢代就獲得了經的地位。傳說《書序》乃孔子所作,然而這種說法大概如同編《詩》、序《易》一樣,只不過是後儒一種回溯性的推其本師的說法。當然,從《論語》來看,孔子曾經以《尚書》教過學生,子張就曾問“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之意;孔子生前引用、甚至可能評論過一些《書》,但是孔子恐怕還不及編纂《書序》,因為孔子的弟子後學時常稱引《逸周書》中的篇章或一些佚書,說明當時百篇《尚書》可能還未成立。
傳統上除認為《書序》爲孔子作之外,尚有史官作和周秦間人作以及漢人作三說。今人程元敏先生曾經詳加考訂,作有35萬言之專著《書序通考》,認定《書序》在“秦王政十九年至秦二世二十二年成撰”,是周秦間書,“孔家人自作”,至漢代出於孔壁,而伏生嘗見過《書序》(非孔壁本)。
程先生的書非常詳備,解決了許多問題,比如《書序》非漢以後人作,就能去掉不少糾紛。大陸《尚書》學專家劉起釪先生曾著有《尚書學史》等書,其對於《書序》的觀點是:“《今文尚書》亦有序,由‘漢石經’可證。然限於二十九篇,而且很有可能受東漢末張霸偽作的古文百篇序的影響采入。”劉先生認為百篇《書序》是東漢末張霸采集而成,但是張霸的百兩篇當時就被黜,今文學家怎麼可能會去采用他的序呢?劉先生的這一自相矛盾的說法,遭到了黃彰健先生的批評。
有關漢時《書序》流傳的問題,程元敏先生言之甚詳。可是程先生的結論也很成問題,因為他的論證方法是不自覺的以所見古書爲先秦所存的全部古書,將《書序》與之一一比較,雖然很細緻,但是觀察先秦古籍形成的角度過於靜止。比如他說《書序·大誥》中的“三監”,來自於《逸周書·作雒luò》所以說建管、蔡、霍三叔。現在清華簡《繫年》就提到了“周武王克殷,乃設三監於殷”,就可說明《書序》有可能依據了現在所不見的古代佚書。同理,說《書序·呂刑》的“訓夏贖刑”一語是依據《世本》,而《世本》的“成書年代約在秦王政十三年至十九年”,遂謂《書序》作成在此之後,也是值得懷疑的,因為“訓夏贖刑”一語或可能有更早的來源,《書序》未必是抄自《世本》,二者可能是皆使用了更早來源的東西。更何況陳夢佳推論《世本》的作者和年代之說有誤,譬如《世本》記有燕王喜、魏景湣王等可能更晚的材料,還有“秦始皇政生於趙,故曰趙政”這一條或說明《世本》的作成年代要在秦始皇稱皇帝之後,因此晉楊泉《物理論》、劉知幾在《史通·外篇·古今正史》中均說《世本》是“楚、漢之際”好事者所為,就最後寫定時代而言很有道理,而這個結論是程先生所不能接受的。程先生類似的考證方式及結論還有不少,因此其結論難以讓人接受。
近年出土的戰國秦漢的竹簡帛書,乃至更早的金文銘文,為我們考察《書序》的有關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一、《尚書》名稱的問題
“尚書”名稱之出現,無疑是《書序》形成的一個重要步驟。馬王堆漢墓帛書《要》篇第14行載“夫子曰”:
《尚書》多仒bīng矣,《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遺言焉。
這裡明確記載了孔子稱呼《尚書》。其實孔穎達《尚書正義》卷一所引鄭玄《書贊》也說“孔子乃尊而命之,曰《尚書》”,已經提到孔子稱《尚書》。但是孔穎達認為鄭玄溺於《書緯》只說,不可信據。
帛書的年代不會晚於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這比所謂孔安國《尚書序》說的“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傳授,裁二十餘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認為《尚書》之始稱來自伏生等說法要早。但是程元敏先生據馬王堆帛書的時代,認為劉歆《七略》所說“《尚書》,直言也,歐陽氏先名之”之說合理,歐陽氏乃伏生弟子歐陽學首祖歐陽容,“書本文獻亦與地下材料契合”,並且說此前百篇“書”作序者,但題“書序”,絕不致題“尚書序”。此說看起來很有根據,其實不然。廖名春先生已經指出帛書應有一個竹簡本抄寫為帛書的過程,而且秦朝的“挾書律”很嚴厲,帛書《要》篇的記載“應該會早到戰國。帛書《要》於《尚書》,既稱《書》,又稱《尚書》”。
因此《尚書》之稱呼最晚當在戰國末就已經出現了,它當時的通行名稱更多地仍是《書》,比如郭店簡中就對此出現了“書”之名。這個“書”是有一定所指的,正如同儒家的“易”、“春秋”一樣,是《周易》和孔子修訂的春秋,而不是其他的《易》或別國的《春秋》。因此帛書《要》是既稱《書》,又在和 《周易》對舉時稱《尚書》。當時人多稱《書》之序爲《書序》,恐怕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因爲《書序》就是《尚書序》。可能是秦火之後,漢代經學的神聖化,對於《尚書》的意義有了不同的理解,是故到孔穎達這裡纔成了一個問題。
從《論語》等的記載來看,孔子曾以《尚書》教人。但是孔子當時是否稱呼《書》爲《尚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