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人才流失现状的思考分析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我国人才流失现状的思考 ——现状与原因分析 小组分工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奠定了人才的基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国家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人才现状 人才流失是我国现在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也是全球各国越来越重视的问题。首先人才流失不是一般的企业员工的流失,流失的人才应该是科学人才、非科学领域的各行业中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拥有高学历的人才。 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居世界之最。目前,我估计留学生累积总数达到了150万人。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 何为人才流失? 近几年来我国的人才好多流向国外,然而国外的优秀人才很少进入我国。所谓人才流失,是指在一单位内,对其经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是关键性作用的人才非单位意愿的流走,或失去其积极作用的现象。人才流失存在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之分,前者是指单位的人才因某种原因离开该单位另谋他就,给该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造成困难,从而影响其经营发展。 之于原因,我们小组做出如下猜想: 1、工作环境:过度发展导致近些年来自然环境变差,同时国内的过度消耗人才,不能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2、教育环境:国内外教育模式及人才培养机制差异大,思维方式局限,以及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人才为追求更高的教育而离开; 3、工作收益:工作收入存在差距,同时国内外产业模式不同,为追求更具挑战性与创造性的工作而离开; 4、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差异。 工作环境 诺基亚手机研发高级副总裁德克,是1998年诺基亚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后第一个来京工作的全球研发高级副总裁,也是3个孩子的父亲。他说,不想让家人健康受到影响,决定任期结束后离开北京,招聘高级研发专家时,17个应聘者全部拒绝来北京,15人的理由是空气污染。 北京大学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教授张世秋对2013年1月受到雾霾影响的20个省市相关资料进行统计评估,结果显示1月的4次雾霾造成交通和健康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30亿元。 不少经济学家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归结为人口红利的释放。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研究认为,延续人口红利释放期的途径无外乎“延迟退休”和“提高年轻人口素质”。“归根结底都是要有健康的身体、可承担正常强度的工作。”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志青说,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许多是无形损失,很难完整、准确用数字量化。“如环境污染地区对企业和个人的吸引力降低,实则是降低国家和地区竞争力。这是环境污染导致的更为严重的结果。” 当然除了自然环境外,生活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 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见诸报端,引发公众的恐慌,食品安全事件接连不断,“瘦肉精”、“假猪肉”、“三聚氰胺”以及“地沟油”等等,已为大众熟知。在食品安全出行问题的同时,中国社会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关系冷漠,有些年轻白领过劳猝死。 教育环境(以高等教育为对象) 人才培养机制对比 外国高等教育“宽进严出”,而我国则是“严进宽出”! 以英国为例,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经过资格审查,就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尤其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在学期间,大学实行严酷的淘汰制度,高等教育的淘汰率非常高,达30%,优胜劣汰已成了规律。在对待毕业生的学位授予上非常严格,毕业生很难毕业,从而保证了人才的质量。 在教学模式方面,外国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我国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年学分制! 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教学方式提倡灵活多样,目的在于启发和诱导。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生拥有对专业、课程、时间、教师、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选择。所设的课程横跨多个学科,强调科学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者分阶段完成学业。 课程设置方面,面国外实行的是“通识教育+专业课+选修课”,我国只注重专才的培养,忽视通识教育。 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基础。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设置通识课程,课程内容必须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夯实基础。大学后两年,分出专业,设置专业课和选修课,规定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实行弹性学制、跨系或校选课制等,形成自由选课制,鼓励和要求学生选修外专业的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我国本科教育在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 美国大学一般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入课程计划,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获得学术学分,成为总学分的一部分 教育资源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