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中医所说的证包括 病因(如风寒、瘀血、痰饮等) 病位(如表、里、某脏等) 病性(如寒、热等) 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2.辨证与论治 (1)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3)辨证论治的实质 对疾病的治疗,不在于病的异同,而在证的区别,即“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则治法也相同。 羿裔熠,邑彝,义医,艺诣。 熠姨遗一裔伊,伊仪迤,衣旖,异奕矣。熠意伊矣,易衣以贻伊,伊遗衣,衣异衣以意异熠,熠抑矣。 伊驿邑,弋一翳,弈毅。毅仪奕,诣弈,衣异,意逸。毅诣伊,益伊,伊怡,已臆毅矣,毅亦怡伊。翌,伊亦弈毅,毅以蜴贻伊,伊亦贻衣以毅。 伊疫,呓毅,癔异矣,倚椅咿咿,毅亦咿咿。毅诣熠,意以熠,议熠医伊,熠懿毅,意役毅逸。毅以熠宜伊,翼逸。熠驿邑以医伊,疑伊胰痍,以蚁医伊,伊遗异,溢,伊咦。熠移伊,刈薏以医,伊益矣。 伊忆毅,亦呓毅矣,熠意伊毅已逸,熠意役伊。伊异,噫,缢。熠癔,亦缢。 绪 论 Introduction 内容体系 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中医学 (一)概念:又称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和应用中国传统医学的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防治病证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医预防医学 中医临床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学体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和以四诊、辨证、方药和针灸为主要手段的诊疗方法。 二、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一)先秦、秦、汉时期 (二)晋、隋、唐时期 (三)宋、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五)近代和现代 (一)先秦、秦、汉时期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四部经典”: 1.黄帝内经 《素问》、《灵枢》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内容包括医学理论(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诊法、治则、针灸和汤液治疗等)和哲学(阴阳、五行、气、天人相应、形神关系),把先秦以来的哲学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难经 难,即质难,共有81个问答,阐述了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等,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方面的内容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是可与《黄帝内经》媲美的古典医籍。 3.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该书在宋代林亿等整理出版时,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确定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的法则论述伤寒疾病,主要针对于外感疾病。 《金匮要略》以脏腑理论论述杂病,主要针对内伤疾病和慢性疾病。 4.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收载中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后世中药的理论体系奠定的基础。 (二)晋、隋、唐时期 中医理论体系充实和系统化时期 1.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使经络、腧穴和针灸治疗的方法和理论进一步充实系统。 2.晋代王叔和,《脉经》,在诊脉的理论、方法和对每一种脉的临床意义等方面进一步系统和全面。 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对《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有所发展。 《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为方剂学奠定了基础。 (三)宋、金、元时期 宋代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河间)—寒凉 李 杲(东垣)—补土 张从正(子和)—攻邪 朱震亨(丹溪)—养阴 1.刘完素(河间) 外感“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主火派”或“寒凉派”。其学术思想对温病学说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2.李杲(东垣) 脾胃为元气之本,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或情志所伤,皆损伤脾胃,从而导致百病丛生。 养生首先要着重保护脾胃,而治病亦应以补脾胃之气为先,后世称之为“脾胃学派”。 3.张从正(子和) 之所以生病,多因邪气侵入机体所致,故治病应当首先以驱邪为要务,故治病多用汗、吐、下三法,以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后世称之为“攻邪派”。 4.朱震亨(丹溪) “郁症”,“百病多因痰作祟”。在其《相火论》中提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善用养阴方药, 称之为“养阴学派”。 (四)明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