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古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课件
军仓:设置在戍边兵驻防处或屯田处,它分为军镇仓、镇戍仓、烽铺粮储三级,谷物来自屯田提供的军粮和靠和籴补足,以及朝廷批给的织物等,以供军用; 常平仓:以平籴平粜为手段,目的在于通过稳定自耕农民来调节和维持封建经济中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部门之间的平衡; 义仓:用于“备岁不足”即赈济和贷借,其谷物等由百姓及军人捐纳,仓窖设于捐物者所在的村社,仓谷用于饥荒赈贷。 三、救灾政策及其实践 商汤以前:由于国家和国家机器尚不完善,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国家政权无力在物质上帮助农民,但仍出面组织救灾事务,不过主要是组织巫术救灾,虽然不产生直接的救灾经济效果,但极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民心,具有唯心主义色彩; 西周以后:国家机器趋向完善,国力逐渐强盛,设有地官司徒专管救灾方面的民政事务,确定了贷种、轻租税、息徭役、庶民可随意劳动谋生、减免租税、灾礼、省凶礼、收藏乐器而不作、鼓励结婚生育、求神问鬼消灾和除盗贼的救灾政策。 历代政府的救灾措施 1、赈谷救灾 组织方式:一是由地方组织粮食、织物储备;二是由朝廷建立并直接掌握仓储。 实施方式:分为平价有偿赈谷和无偿救济两种。 赈谷历史: 公元前422年,魏国相国李悝颁布了“平籴法”,将丰年与灾年各分成大、中、小三等,丰年由官府买入粮食,灾年则由官府卖出粮食,买卖价格平稳; 同期齐国,曾对灾民进行赈谷,既无偿发放粮食、织物等求助灾民; 汉元帝时,关东遭灾,政府开仓赈救。 2、赈款救灾 为适应灾民灾后的不同需要,出现了赈款救灾政策,即对灾民无偿发放一定的钱款,由其自谋生存。 实施方式:一是按家庭人口给付,二是按年龄给付,三是按户给付。 赈款历史: 东汉永建三年,京师地震造成当地居民房屋大多数倒塌,百姓死伤惨重 ,汉顺帝即令由国库拨付救灾钱款,按年满7岁以上者给钱二千的标准无偿分配; 宋代天圣七年,诏曰:河北大水……其被灾之民,见存三口者,给钱二千,不及者半之”; 元、明、清代,赈款救灾已成为国家救灾的一项常规政策。 3、工赈救灾 工赈是指国家选择灾情严重的地区,兴修水利、堤坊、道路等工程,利用灾民劳动,以结算民工工钱的形式帮助灾民度过饥荒之年。 工赈历史: 齐景公时,发生饥荒,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晏子令吏重其凭赁,远其兆,徐其日,而不趣。三年台成,而民赈,故上悦乎游,民足乎食”。 唐朝卢坦任宣刺史时,遇江淮大旱,便组织灾民开荒,使数千灾民度过了荒年,而荒地也变成了良田; 宋代神宗年间,曾“诏募饥民修农田水利”和诏令灾民灭除害,得蝗虫五升或蝻虫一斗者给细包谷一斗,蝗虫一升给细包谷二升,给银钱以及等值与之; 明代弘治时,孙需为河南副都巡抚,黄河决口危及汴城,民游离载道,乃役以筑堤,而予以傭钱,趋者万计,堤成,而饥民饱,公私便之“; 清乾隆二十五年,直属有司有应修河道沟渠等工,将上年截留北仓漕米所存十万石,作为修浚河渠,以工代赈之用”。 4、贷赈救灾 在灾荒时期,由政府贷给灾民耕牛和种子等,以帮助灾民恢复生产,等灾年过后再收回本金,或附带低息,或不收息,它适用于条件较好、灾情不太严重的农民。 贷赈历史: 西周,放贷就是荒政中的一项政策; 汉和帝时,曾对河北、河南等地水灾灾民实行过贷牛办法;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曾因各地水旱灾情严重而对灾民贷种粮救灾; 宋太宗至道二年,贷麦种以救灾; 元世祖时,采取过贷富人以赈灾的办法 。 5、急行赈灾 即在灾害发生之时,灵活采用的紧急救灾之策。历代均采用过施粥、居养、抚辑、减免租税等急行赈灾措施。 战国时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宋“熙宁二年,京师大雪。诏,老、幼、贫、疾、无依者,听于四福田院额外给钱收养,春稍煖为止”; 此外,还有赎子之政策,即在灾荒时期对于卖儿女者由政府出资为灾民赎子。 6、其他 除前述五大类主要救灾措施外,历代政府还有组织灾民迁移就耕、抚辑流民、士商捐赈、巫术救灾等措施。 四、社会救济政策及其实践 西周时期,地官司徒就提出并实施过“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的社会救济政策,其内容已包括了对幼、年、穷、贫、疾等的救济,办法则有施粥、赈贷、养老给医、抚孤幼等。 两汉时期,社会救济办法有(1)恤鳏寡孤独。具体做法是无偿地发放粮食帛絮,它作为一种临时救济办法,没有固定的制度和发放标准。(2)假民公田或田苑。即免费为农民提供土地等,供贫民生产,使贫民自存。(3)赈贷。功能类似赈贷救灾,但受惠者即不只是灾民而是包括了一般贫民。 宋代,社会救济从临时性的救济发展到设立经常性的社会救济设施,使社会救济制度经常化。建有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均收养老、疾、孤穷、丐者;国家设立的常平仓、惠民仓、福田院、广惠仓等亦有养老、恤孤、济贫的作用。 公元1049年,范仲淹用自己的俸银在苏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