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冊備課用書.doc
第一章 華夏世界的形成
第一節 從村落到國家
一、文明的曙光教學引導
進入本節前,須先向老師說明的是,過去教科書往往將「新石器時代」定義為從漁獵、採集進入農業發展的階段,又稱之為「新石器革命」。但其實一般學界也採用另一種較為廣義的說法,即除了產食革命外,「從城邦到國家」的發展也涵蓋於「新石器時代」的發展中。本節採用的為較廣義的定義,故建議老師可先說明新石器時代有何重要發展,以有別於舊石器時代的蒙昧,幫助學生明白為何稱「進入新石器時代」是為「文明的曙光」。
本段首先討論了農業的發展。老師可依據課文將農業發展分成三階段敘述,並提醒學生思考農業南方早於北方的發展趨勢原因,和氣候、地理環境的殊異有很大關係,進而影響之後人群聚落型態或生活風俗等方面的差異。而農業之所以造成劃時代的影響,建議老師可以農業能提供穩定食物來源來提示學生,其造成之後人口增加、剩餘財富的現象,使學生了解人類為了協力合作農耕、保護剩餘財富,促成聚落、壕溝等社會型態相應出現。另外,從新石器時代的墓葬內容也可得知當時已有貧富差異、區域貿易、宗教信仰等社會文化型態,皆足以證明農業的發展對人類歷史有絕對重大的影響。
1舊石器時代的文化特色
1.已知用火:遺址中發現燒過的骨頭和厚積的灰堆,表示已有控制火的能力,保存火的方式是不時用灰土蓋上火堆,使其陰燃,用時再扒開灰土,添草木引燃。
2.固定居址:人類居址是團隊合作的基地,也是食物分享的單位。所以幼兒可以得到充分的養育與經驗傳承;男性沒有捕獲獵物時,仍可從女性和小孩在營地附近的採集得到基本食物來源。
3.打製石器:從加工過程來說,石器基本上有兩種: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被錘打的石料稱作「石核」,錘打後可製成砍斫器、石斧。錘打後剝下的薄長型石器稱作「石片」,可以製成石錐、刮削器等。雖然石器比較粗糙,但也經過修整加工。另外,原始人類也利用獸骨製造器具,例如以動物頭蓋骨作水勺、鹿角根部作錘子、鹿角尖部作挖掘工具等。
4.埋葬儀式與隨葬品的出現,表示有宗教與死後世界的觀念。
5.藝術品顯現其有初步的審美觀。
2華北與華南
1.分界:通常以秦嶺與淮河為界。在中更新世早期,自第三紀開始的喜瑪拉雅運動,引起秦嶺抬升接近現在高度。秦嶺的抬升,不僅阻隔了西北寒冷氣流的南下和東南溫暖氣流的北上,對於大氣的水分和熱量再分配起了很大作用,造成了南北氣候的差異,南北地理界限基本形成。
2.劃分概念:起源於氣候、地理、文化與天然特徵,也形成歷史上眾多時期的政治分隔。華北由大塊的平原、草原與沙漠組成,冷濕而不適於稻米栽種。華南則由為河谷切割的青翠山脈所組成,溫暖多雨。自然上的差異也使得語言、飲食等文化有所不同。
3多元並起的文化風貌
考古學家張光直提出「相互作用圈」,認為新石器時代文化,起初是分立的幾個點,但在後來的發展中,出現了文明擴張現象,於是在西元前四千年左右,幾個區域性的文化互相連鎖,構成一個更大的文化相互作用圈。這個文化圈,北可以到遼河流域,南到臺灣和珠江三角洲,東到海岸,西至甘肅、青海、四川。依據考古遺址約可分為六個文化區:
紅山文化 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 大汶口文化 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至西元前兩千五百年發展為山東龍山文化) 仰韶文化 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 馬家濱文化 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與河姆渡文化大約同期,其後為良渚文化) 大溪文化 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 大坌坑文化 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南方,含臺灣 這六個地區的文化是異多於同,但前三者皆是粟文化,後三者同為繩紋陶和稻米文化,顯然異中有同。張光直在中國相互作用圈與文明的形成一文中主張:在西元前四千年前後,各區域文化向外伸展,而互相接觸,在文化上互相交流。這個史前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圈形成後來中國的地理核心,而在這圈內所有的區域文化,都在帝國統一的中國歷史文明形成上扮演一定的角色。
4長江以南稻作遺址──湖南玉蟾岩遺址
1.遺址年代: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
2.發掘地點:湖南省永州市。
3.意義:
(1)文化單純,內涵豐富,提供研究一萬年前華南文化的重要史料。
(2)出土了栽培水稻實物標本。
(3)遺址中復原的釜形器是目前中國最早有完整形態的陶器。
(4)遺址有種類豐富的動、植物標本,可反映當時的生態、氣候及原始人們的經濟生活。
5氣候轉暖
約距今一萬年前到五千年前,冰河期結束,黃河流域的氣候逐漸變暖,動物群增多,直到距今約五千年前(約傳說中的黃帝之前三百年)達到高峰。再到距今兩千年前,黃河流域大部分時間皆為類似今日長江流域的暖溼氣候。根據考古分析,可以判定新石器時代以來,隨著溫度的變化,黃河流域既有溫帶落葉針葉林,還有亞熱帶的闊葉林及熱帶常綠林的某些樹種;植物群落中既有適應北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