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ppt
文字部分选自《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 富士康的连跳事件? 文字部分选自《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 廉租房? 文字部分选自《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原署名梁思成,但梁思成曾声明:实际是和林徽因分工合作的。 三、追 忆 篇 立志成为建筑师 一九二零年春天林长民赴欧洲考察西方宪制,特意携林徽因同行。父亲的房东是位女建筑师,林徽因从她那里领悟到了建筑的魅力。她渐渐明白,房子不仅遮风蔽雨,而且蕴涵着艺术意味,可是中国还没有建立起西方这样的现代建筑科学。另一种说法是,启蒙她建筑学志愿的是一位英国女同学。 ——见梁从诫《倏shū 忽人间四月天》 对梁思成的影响 最终影响梁思成献身于建筑科学的是林徽因,思成曾对朋友们说过: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接着这个专业。 ——《困惑的大匠梁思成》 对梁思成的帮助 梁思成为《清式营造则例》写序时特别说明:“内子林徽音在本书上为我分担的工作,除‘绪论’外,自开始至脱稿以后数次的增修删改,在照片之摄制及选择,图版之分配上,我实指不出彼此分工区域,最后更精心校读增削。所以至少说她便是这书一半的著者才对。” 建筑学方面的独特建树 林徽因以诗人的眼睛发现,坚硬冰冷的建筑物中蕴涵着“诗意”和“画意”。她说,在她的眼里,“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河的杀戮。”于是她提出一个建筑学概念“建筑意”,(见《平郊建筑杂录》)将建筑学研究注入了人文的色彩。这属于林徽因在建筑学方面独特的重要的建树。中国古代先贤,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大多能驰骋于艺术与科学两个领域,甚至在某一成果中同时放射两大领域的光辉,林徽因秉承的正是他们的遗风。 诗意的挥洒 在那次好友徐志摩要赶来参加终因飞机失事未能践约的演讲会上,在那间协和小礼堂中,她给十几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专业人员讲述中国古典建筑美学讲座。她标准的牛津音如空谷流泉:“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当你踏上一块陌生的国土的时候,也许首先和你对话的,是这块土地上的建筑。它会以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风格,向你讲述这个民族的历史,讲述这个国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写在史书上的形象更真实,更具有文化内涵,带着爱的情感,走进你的心灵。”精彩的开场白立刻激起热烈的掌声。接着她又娓娓而谈:“漫长的人类文明历程,多少悲壮的历史情景,梦幻一般远逝,而在自然与社会的时空演变中,建筑文化却顽强地挽住了历史的精神气质和意蕴,它那统一的空间组合、比例和尺度、色彩和质感的美的形态,透视出时代、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哲学、宗教、伦理、民俗等意识形态的内涵。” 从林徽因到林徽音 祖父林孝恂从《诗经》取“徽音”两字为她命名,诗曰:“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雅?思齐》)老人的意思,要林徽因继承美德。 林徽因最初发表的作品,除署过笔名“尺棰(chuí)”外,均用本名林徽音。常常与海派作家林微音相混。编者为此专门声明更正,但混淆仍旧不断。林徽因说,不怕我的作品误会成他的,只怕误会他的作品是我的。她担心这样一直误会下去,于是署名改作林徽因,日后也就以徽因名字通行于世。 北京市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林故居 林徽因的客厅 1955年4月1日,病魔终于夺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岁。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 梁思成为林徽因设计的墓体 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她对建筑学教育也倾注了很多心血,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她对建国之初中国工艺美术品的恢复性创作也值得大书一笔。 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林徽因有她独到的作风。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从她关于古建筑的研究文章,特别是为梁思成所编《清式营造则例》撰写的“绪论”中,可以看到她在这门科学上的深厚的造诣。但林徽因绝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纪录尺寸和方位的建筑技师,在她眼中,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她敢于用汪洋恣肆的文学语言,乃至嬉笑怒骂的杂文笔法来写她的学术报告。 林徽因和梁思成主张并倡导,建筑、雕塑、绘画应该构成“综合环境艺术的关系”,而三者应转向与工艺美术设计的结合。鉴于这种理念,作为建筑大师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早在50年代,就超前关心着北京古老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设计和复兴。他们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且又适应时代生活需要的,也充分利用了原有工艺和材料的新型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