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汉语笔记之判断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古汉语笔记之判断句.doc

献诗说: 1、出自于《国语·周语上》 2、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 3、“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删诗说: 1、由司马迁提出的《诗经》形成的说法; 2、司马迁说在孔子时有3000多首诗,孔子选出合乎礼仪的305首组成《诗经》; 3、这个说法不准确; 吴越春秋: 1、东汉末年的一部杂史; 2、作者是越晔; 3、写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 古文运动: 1、中唐时期发起的一起由骈体一以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 2、主张“主以明道” 3、主要作家有韩愈和柳宗元; 九歌的艺术特色: 1、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2、神灵的价格化; 3、具有奇特瑰丽,色彩斑澜的艺术境界; 判断句,也字 一、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是根据谓语性质对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式。古代汉语的谓语可以由名词充当,也可以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一般说来,由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是判断句,由动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是叙述句,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是描写句。古代汉语的描写句比较简单,且与现代汉语基本上没什么差异,我们不讲,叙述句比较复杂,下一节将要讲到,本节只讲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语言表达形式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基本形式是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如“我是中国人”,“我不是海南人”。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今天星期四”,但这种情况很少,且不能随意运用。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从一开始就不用判断词“是”,后来出现了与现代汉语一样使用判断词“是”的新形式,但书面语中一般仍用旧形式。在“是”还没有演变为判断词以前,古代汉语判断句主要是下面两种语言表述形式—— 1、……者,……也。如: (1) 彼吾君者,天子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2)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同上) (3)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已忧者,农夫也。《许行》 (4)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所谓故国者》 2、……,……也。如: (5)制,岩邑也。《郑伯克段于焉》。 (6)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同上) (7)贡之不入,寡君之过也。《齐桓公伐楚》 (8)晋,吾宗也。《宫之奇谏假道》 (9)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夫子当路于齐》 上面两种形式,从文献中看,只有“也”者最多,既含“者”又有“也”者较少。“也”用连判断句末尾煞句,帮助表示判断,“者”于主语后表示停顿。这个“者”一般认为是语气词,郭锡良认为是代词,复指主语。 除了这两种形式,还有只用“者”不用“也”和“者”“也”都不用两种。如: (10)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11)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老子》 (12)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1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这两种远不如前面两种常见。四种形式中,有“者”有“也”者判断的意味最佳,“者”“也”都者这种判断的意味最弱,加上“也”,判断的意味就得到加强。如(11)句《孟子·縢子公上》为: (14)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加了“也”,判断的意味就明显了。由于古书没有标点,这种“者”“也”都不用的判断句在断句中就更难些,后两种可以说是前两种的变异。“者”“也”都不用这种如果判断句单独出现,则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加逗号停顿。 以上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第一大类形式,这种类型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谓之间书面上一般要加逗号表示较长的停顿,二是用语气词“者”“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还有另一种大类型,它们在主谓之间往往都不需加逗号,又分为三种情况。 1、主语和谓语之间有副词“诚”“亦”“皆”“乃”“即”等。如: (15)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 (16)子诚齐人也!《夫子当路于齐》 (17)是亦圣人也。《许行》 (18)充即庐江人。《世说新语·方正》 (19)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庄子·盗跖》 其中,“诚”“乃”“即”是加强判断肯定语气的,带有申明或辩白的口气,“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确”,“乃”“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是)”“便(是)”,因此在白语文中,“即”“乃”后面还可以加判断语“是”,说成“即是”“乃是”。由此可知,“即”“乃”本身并不是判断词。 2、主语和谓语之间有语气词唯(惟、维)联系。如: (20)民惟邦本。《伪故尚书五子之歌》 (21)是维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此类判断句中的“维(惟)”很像判断词,其实是句中语气词,其作用是引用谓语和加强语气,若换上副词“乃”“即”,肯定的语气会变得强一点。我们之所以说它们不是判断词,是因为它们的后面不仅可以跟着名词,还可跟着形容词和动词,跟着形容词的是描写句,跟着动词的是叙述句。如: (22)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宫之奇谏假道》 (23)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 例(22)中的“馨”是形容词,例(23)中的“时”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及时”之意。 3、主语和谓语之

文档评论(0)

克拉钻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