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留侯论》评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留侯论》评论.doc

苏轼《留侯论》评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永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愤愤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而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苏轼集》卷四 中华书局出版社 此文作者苏轼,在余眼中看来,实乃一大文豪是也!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史称“苏门三学士”。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才高八斗,不必多费口舌介绍。他曾科举高中,前途光明,然,未能逢得天时地利,终是郁郁不得志,接连被贬。纵观其一生,仕途虽跌宕起伏,但在文学造诣上仍是佳作不断,好文好词好画接连问世,且都流芳百代。黄庭坚曾在《跋东坡醉翁操》中写道: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不以为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曰: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坡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王国维曾在《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中评价道: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东坡作品多如繁星,令余颇为印象深刻的便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犹记得居士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该是多么壮志豪情的一幕。今日余独将《留侯论》摆出来进行评论。小子不才,对苏轼、张良以及《留侯论》一文不甚了解,只是片面的通过一些资料进行分析,各中也可能包含些个人看法,甚至是偏见,还望老师海涵。 《留侯论》一文,选自《东坡七集·应诏集》,是嘉祐六年,时年二十五岁的苏轼应制科考试时呈上的《进论》之一。它是苏轼早期史论文章的代表作,很典型地体现了苏轼论说文纵横捭阖、雄于论辩的特点[1]。留侯即张良.他辅佐刘邦平定天下而授封为留侯。苏轼主要抓住三则材料.也就是三个典故史实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一、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 苏轼在《留侯论》一文中提到的黄石公授书张良一事,自《史记》以来,一向被传为神话,也就是苏轼所说的“以为鬼物”。太史公在《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一次在桥上遇一老人,老人故意脱掉鞋,让张良穿上,张良忍怒照做,老人说“孺子可教矣”便和张良约定五天后一早相见。前两次,老人都比张良早到并责备了他。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到了桥上,老人遂赠其《太公兵法》。据传,这位圯上老人即黄石公。相传张良依靠这部兵书,帮助刘邦夺得了天下。 二、子房以匹夫之力,而

文档评论(0)

5566ww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21151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