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心理学串讲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罗斯《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标致学科诞生 勒温的社会行为公式:B=f(P,E)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自我: 自我或自我意识(自我概念)(selconsciousness)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主我与客我(詹姆斯的观点):自我具有两重性,即自我是由主观的我(I)和客观的我(me)两方面构成。 I: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认识的主体、主动行动者。 Me:自我认识的对象,是被观察者,他是通过接受别人(社会)对自己的有组织的态度系统形成的。是社会的我,通过角色获得。 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我们周围的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 自我结构(五个层面) 物质自我:自我的载体 心理自我:态度、信念、价值观、人格 社会自我: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 念的核心。 理想自我:理想中我该是什么样的人 反思自我:自我概念的反馈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三阶段: 1)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 2)社会自我(3—14):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 3)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发展的要求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自尊——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自尊的概念 詹姆斯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影响自尊的因素 第三节·社会知觉和归因 区别社会知觉和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 归因的定义 行为原因的分类 控制点理论-内控者与外控者 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 折扣原则; 协变原则(三级不用掌握):事件的归因要考虑刺激客体、行为主体及背景三方面因素。 特异性——是否只针对客体做反应; 共同性——不同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一致性——背景不同反应是否相同。 影响归因的四个因素: 社会角色、自我价值保护、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社会动机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形曲线。 亲和动机-起源于依恋 成就动机-抱负水平及影响因素 权利动机-权利需要是决定因素 侵犯行为-三种解释理论及影响因素 利他行为-影响利他的因素 社交情绪: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第五节 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的综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态度转变理论:海德平衡理论(P-O-X模型) P(个体)、O(他人)、X(客体); “+”代表肯定、“-”代表否定; 三者间,符号运算的结果为肯定(+)时,关系平衡;为否定(-)式,关系不平衡。 平衡代表令人愉快、不平衡代表令人不愉快; P-O之间肯定:强平衡、强不平衡; P-O之间否定:弱平衡、弱不平衡。 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 体语沟通: 人际关系的理论及原则: 第七节 社会影响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暗示: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专栏2-17激情爱的理论。 专栏2-18印度学者古普塔的研究结果。 隐私 自我概念 人际关系 态度 个体性 直接性 情感性 情趣爱好 相互性 交换性 自我价值保护 平等 特点 深度 原则 寻求行为参照 对偏离的恐惧 群体凝聚力 从众行为的原因 群体因素 个体人格因素 情境的明确性 影响从众的因素 社会促进 结伴效应 观众效应 社会惰化 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优势反应 强化说 下降率 几何级数率 先内后外率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适应作用 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的意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语文20课汇总资料.ppt
- 语文S版四年级下第二课《只拣儿童多处行》资料.ppt
- 语文八年级下苏教版26《悼念玛丽居里》课件(14张)资料.ppt
- 语文版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课时119张资料.ppt
-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复习资料.ppt
- 语文教师朗读与学生朗读指导(含字音)2013.12.21资料.ppt
- 语文课前三分钟。王文博资料.ppt
- 语文六年级上人教版4.12《争画》课件资料.ppt
- 语文七色光五资料.ppt
- 语文五年级上人教新课标7.24《最后一分钟》课件资料.ppt
- 山东华乐集团公司校园招聘85人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答案详解版及参考答案.docx
- 山东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审定版.docx
- 综采设备项目指标评估报告.docx
- 山东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学生专用.docx
- 山东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含答案.docx
- 山东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完美版.docx
- 山东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新版.docx
- 山东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及参考答案1套.docx
- 山东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及参考答案.docx
- 山东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一套.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