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游牧者的抉择》读书报告 主讲人:张爽 P3、P7、P61、P63、P97、P103 “游牧”,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是人类利用农业资源匮乏之边缘环境的一种经济生产方式。(P3) 游牧是在特定环境中,人们依赖动物来获得主要生活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P7) 经济视角 “我们对北亚游牧人群与汉帝国互动的历史可有一种新理解,这并非一个孰胜孰负的历史。也非一个狼与龙争的历史,而是,被隔绝于华夏资源边界外人群集结为种种政治群体,以分享、竞争本地资源,或尝试突破华夏资源边界。”(p250) 1952年出生于台湾 台湾师范大学毕业,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1994-2003年,在四川西部群山之间从事累计约一年的羌族田野研究; 2002-2007年多次到内蒙古及四川西北进行蒙古族、藏族游牧经济考察。 “叛逆者” 著作(前言P6) 第一章: 一、游牧地区的降水和温度 草食动物、移动。 二、畜产的动物性、经济性与当地游牧环境、经济的关系。 三、不同地区的不同畜产构成 文化价值。 四、两种基本移牧方式(水平、垂直)和更复杂的移牧方式 移动对游牧社会在经济(财物、土地)、社会结构(聚散)等方面的影响,信息的重要性。 五、对游牧社会生产活动的介绍,特点(利息,忙、急、变),从生产、分工、消费的环节进行农牧生产不同的对比(游牧经济更易生存、平等、直接且易变)。 六、辅助性生业:狡猾地承认游牧经济不自足 狩猎、采集、农作(粗犷)、贸易掠夺(强化地位与权力)。 七、游牧社会组织的两个基本概念:家庭与牧团;家庭概念的复杂易变,牧团聚散多种(阿乌尔),二者多变的原因是“现实”需要和抉择。 八、游牧社会组织的层级关系:家族、氏族与部落;普遍与特殊(P48),亲属关系、结构性失忆(P55)。 九、分枝性社会结构,其存在合法性, 领袖权威 外界互动的程度 经济因素(辅助性经济) 第二章: 一、辩驳、破立。 二、概述蒙、陕晋,西辽河、燕山,甘青河湟三块区域中不同的游牧社会形成过程 三、“专化游牧业”的完整概念,“华夏”与“游牧”的相辅相成。 P2、P63、P78、P98 “专化游牧业”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人民赖驯养草食动物之食性及移动性来利用水、草资源,以畜产满足其主要生活所需,以其他生计手段获得补充性生活资源,因此产生的特定经济生产与社会组织模式。...专化游牧业是人类经济与社会行为上的一种精致选择、安排与创造。(P98) 内容简要 第三、四、五章: 自然、 地理环境 游牧经济 游牧政体与社会 草原游牧的匈奴 高山河谷游牧的西羌 森林草原游牧的鲜卑与乌桓 游牧“国家” 部落 部落联盟 第六章: 一、中原王朝形成的外在压力和自身对外管治策略的变化,从历史记忆的角度(黄帝 炎黄)解释“华夏”内涵的变化。 二、汉代以后游牧部族与中原王朝的互动 (见下页图表) 长城边缘 河湟、西北 汉后 匈奴 南北匈奴 魏晋 西羌、东羌 (历史本相的形成) 隋唐 (581-618-907) 突厥 东西突厥 (西突灭、东突无常) 隋唐 党项羌,与汉代西羌无异,入侵或移入帝国西北边郡 7C 党项羌在汉藏之间,关陇之乱,党项羌大姓家族实力发展 唐亡 契丹建辽(威胁北宋) 女贞建金(灭辽、北宋,统一华北) 10C末-11C 党项李氏扩张势力 12-14C(宋朝) 蒙古帝国 入主(“边界”) 11C-13C 李元昊建大夏,夏VS宋 (回到原点) 15C末-17C初 蒙古退回草原 漠南、漠北、漠西(分化) 明末 建州女真 入主(混合、盟旗、边界渐泯) 第六章: 三、历史循环论 1、拉铁摩尔:“机动力vs财富”;游牧政权兴衰四阶段论;贮积区。 2、 巴菲尔德 北方草原社会的凝聚依赖与中原王朝的互动 两种得到物资的策略 外边疆 内边疆 兴起模式:三波 以 分枝性 结构 解释 互动的 兴衰 四、历史本相与表相: 1、历史本相、表相的关系(凹凸镜),研究的立足点(P253); 2、游牧社会与中原王朝互动的历史事件是应着两个历史本相而生的(人类经济生态和资源边界、“特定资源环境与人群互动下产生的种种华夏边缘”、“游牧部族突破华夏帝国的资源边界或是华夏资源边界的扩张”); 3、历史本相的变化: 本相于汉初形成时,表相强化本相,使以上二本相突显 但表相中的异类也同时渐渐改变本相,使中国渐渐接受近代民族国家的影响而成为中华民族,形成了新的历史本相。 结语: 一、边界:资源环境边界;“结群”边界;性别与阶级边界;5种维持边界的力量。 二、移动:匈奴、羌、鲜卑乌桓不同的越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