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先育心详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育儿先育心》 二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百年后人已经死了,为什么说百年树人?因为真正人的改变,全新的人的诞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绝非一个觉醒的父母就可以彻底改变。如果谁想做个超人父母,恐怕他会觉得难上加难。 对于家族遗传,我们应该怎么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虽然我们大多数人的家族遗传中,都有很多不良的情绪基因,但我们毕竟是从这遗传中长大,传承着这份血脉。家族传承既是我们生命的来源,也是我们生命的使命,家族本来就是我们生命中最最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网友所谓的“阻断家族基因”也无非是想扬长避短,而并非要改换门庭。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优化家族遗传的基因”,而不是彻底地“阻断”基因,就更可行了。 还有个小秘密:当你越是排斥某种东西的时候,某种东西就越是会顽固地跟随你。我曾碰到网友说,因为从小就不喜欢妈妈的某些做法,很小就在日记里写过:“我长大绝对不要像妈妈!”结果这个女儿越是长大,越是发现自己和妈妈一模一样,她所讨厌的妈妈的特质都在自己身上发现了。 排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有接纳,可以化解负面影响。在接纳的基础上,扬弃并继承,优化家族的遗传,已经是了不起的作为。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长得比自己更完善,那么父母首先需要觉察自己的问题,但觉察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自己,而不是为了焦虑孩子。对于尚未定型的孩子来说,妈妈在自我完善方面改进一分,就能为孩子争取到改进十分的空间。 打破对读书的崇拜 在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多么地热爱读书!可是我要说,读书是把双刃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对于读书的崇拜可说是由来已久。读书当然是好事呀,我自己从书中所获益处无法尽数。但读书,可以助人,也可以害人。双刃剑的特点在于:同是一把剑,有益还是有害,取决于你怎样使用它。读书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取决于读书人的心态。我想要打破对读书的崇拜,实在是希望读书能给更多的朋友带来益处。 打破崇拜之一:读书多多益善 崇拜读书,也是崇拜知识。有朋友认为,惟有不断读书、惟有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过更好的生活。我曾经碰到一些朋友,为自己想看的书太多,力所不逮,而焦虑痛苦。 其实,一个人是否活得明白,是否活得幸福,与他读没读过书,读了多少本书,关系不大。并非是只有读过心理学书籍的人,才能有良好的心态。有时,大字不识的农民,心态可能比一肚子墨水的文化人更好。 我想起了禅宗宗师六祖惠能的故事。六祖惠能打柴出身,一字不识。他听见别人念经,开口就讲解出经中的深意。那人听了很是钦佩,后来拿了书来问他一个字,惠能告诉她,我不识字。那人听了大惊,不识字怎么能解经?惠能说,经义本来不在文字。 人生真义,何尝在于知识。 知识确实于人有用,但囿于知识,忘却人生真义,岂不是舍本逐末。 打破崇拜之二:读书带来焦虑 我在妈妈朋友中,发现了这种现象:“越学习越焦虑”。越是看育儿书,越是对自己的教育没信心,越是焦虑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是看心理书籍,越是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是书错了?还是人错了?恐怕不能一概而论。不过,越读书越焦虑,肯定不是一个理想的效果。以致有妈妈说,只怕读了育儿书增加焦虑,不如不读! 全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要把某本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真理来读,恐怕没有一本书能保证自己不会误导读者。妈妈在书面前的心态,非常重要。有的朋友是以一种崇拜的心情,以仰视的角度来读书,为书上的一些观点将自己的做法全盘否定,读一本书就像洗一次脑,将自己的观念来个大换血。脸当然是要天天洗,可脑子要是常常清洗,把所有的观念都推倒重来,恐怕后果是灾难性的。人的观念系统何其复杂,洗脑式读书,我觉得非常危险。旧的观念,几十年积淀,是说清除就能彻底清除的么?我看到一些妈妈,出于对新教育理念的崇拜,自认洗脑洗干净了,价值判断话语体系,都是新理念的,可是心态还是旧心态,焦虑还是旧焦虑。却因为洗了脑,反而更加难以自觉。新观念的建立绝非一日之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单凭一本书洗脑而建立起的新观念,往往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力量。 与“洗脑式”读书不同,另外一种是“拿来主义”的读书方式。妈妈在书面前的心态,是以我为主,我与书是平等的,我只是觉得这书中有我用得着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而已。妈妈的心态是开放的,任何新观念都可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取舍。这样读书,带来的观念变革是渐进式的,妈妈在生活中的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不会丧失对自己教育的信心,不会引发不必要的焦虑。 还有的妈妈,会为测评标准焦虑,曾有几位网友找我聊过感统失调的问题,她们掌握了一些测评感统的资料,对比之下怀疑自己的孩子感统失调。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文章,说是仔细研读描述心理障碍的文章,会让人觉得自己多少有点心理障碍的表征;要是总关注某些疾病的表征,对号入座,也很容易找到依据。小孩子本

文档评论(0)

挺进公司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