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详解.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南大学2015年社会心理学 课程论文 题 目: 浅谈农民工偏见与歧视问题 作 者: 李锐 指导教师: 耿刚 专 业: 海洋学院 学 号: 20122113310021 二〇一五年五月十一日 浅谈农民工偏见与歧视问题 2012级海洋科学1班李锐(20122113310021) 摘要 农民工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付出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为城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却被贴上愚蠢,愚昧,低能的标签,被规为社会的下层,他们没有得到城市人的尊重,相反有的人还把农民工当做嘲笑,侮辱的对象。关于农民工偏见与歧视的社会心理学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 农民工 偏见 歧视 社会心理学 “你穿得这么脏,就不应该坐公交车,应该自己走路回家!”某城市公交车上,一名老太呵斥身旁风尘仆仆的农民工,指责其影响市容。当时车上的其他乘客无不对这名老太的话感到愤怒,“真正影响市容的是这名老太!”该事件被网友上传到新浪微博,经媒体转发后引来众多网友关注。当我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原来当今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与偏见还存在于这钢筋水泥的森林里。 在生活中,各种偏见与歧视屡见不鲜,不管是种族偏见,性别偏见,对某些群体偏见等这些由来已久的偏见。当今比较热门的话题,比如农民工话题,弱势群体问题,以及仇富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反映了人们或社会的偏见,这些偏见在我们身上多少也会有体现,我们如何认识、消除自身这些偏见,要求我们首先应该正确的认识了解偏见。关于“农民工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社会对其的偏见更其严重,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我们该如何看待农民工,农民工该如何应对社会偏见与歧视,这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社会问题。 我们如何认识、消除自身这些偏见,要求我们首先应该正确的认识了解偏见与歧视。什么是偏见,社会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的,偏见的本质是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面的预先判断,有些偏见的定义也包含了积极的预先判断,但在应用“偏见”一词时几乎都是指负面倾向,或如奥尔波特在经典著作《偏见的本质》中所界定的那样,“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偏见让我们基于对某人所属群体的认识而不喜欢这个人。偏见是一种态度,态度是感情、行为倾向和信念的某种独特结合物。这一结合是态度的ABC理论:情感、行为倾向、认知。一个存在有偏见的人,可能不喜欢那些物无知并且危险。与许多态度一样,偏见非常复杂,而且可能包含某种傲慢的情感成分,这种情感起到了使对方总是处境不利的作用。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可能根源于情绪性的联想。根源于行为的辩解的需要,或者源自被称为刻板印象的负面信念。 提到偏见我们必然会提出歧视这个词,偏见与歧视常常被人们混淆。 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歧视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偏见态度,态度和行为常常是松散地联接在一起的。偏见性的态度并不一定滋生出敌意行为,同样道理并非所有的压迫都来源于偏见。如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是制度上的歧视活动,即时没有偏见意图的时候也如此。种族偏见,这个问题在世界上比较明显,人们根据肤色特征受到种族之间微小的基因差异所控制,而且自然界并不按整齐界定的类别来区分种族,是我们人类给自己划分界限,产生种族偏见。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偏见在慢慢消失,但并没有完全消失,有时候它一旦隐身于某些其它动机之后,便可能出现。在很多地方,微妙的偏见正在替代公开的偏见,我们称其为“现代种族歧视”或“文化种族歧视”。 偏见一旦形成则有很大程度上就会由于习惯性而持久存在,如果他被社会接受,那么很多人将会遵循、顺从,但随着社会潮流的改变也很容意改变。原因二,社会制度的支持。种族隔离是社会制度助长偏见的一种形式。政府的行为代表着一种观点,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合理的,因此对那些所谓的不合理的形成偏见,社会制度对偏见的支持在不知不觉的形成,它们并非刻意压制某一群体,更多的是只是反映理所当然的文化假定。同时一些媒体也存在这样一种行为,人们受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多,社会舆论也在影响人们产生偏见。 而关于农民工偏见与歧视问题,我来自农村,对农民的认识还是比较全面的,农民本质是淳朴的,善良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青壮劳动迫于生活压力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对城市向往等原因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这股趋势在近几十年逐渐形成一股潮流,这些农民还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农民工”,我本人并不喜欢这个称呼,这个称呼本身没有问题,但今天的人们对待这个称呼却存在很大偏见,“农民工”这个代名词标

文档评论(0)

南非的朋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