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及CO2地下储存.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受控的6种人为温室气体: CO2(二氧化碳) CH4(甲烷) N2O(氧化亚氮) HFCs(氢氟碳化物) PFCs(全氟化碳) SF6(六氟化硫) 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及趋势(1990年) 全球年排放:60亿吨碳,并逐年增长 美国:14亿吨碳,占全球排放的24% 中国:6.5亿吨碳,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1%。 1988年11月,WMO和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组织全世界3000多的科学家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活动。 IPCC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1年和2006年完成了四次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 过去100年(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0.74℃。 2005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379PPM,为65万年来的最高值。 与1980年-1999年相比,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21世纪高温、热浪以及强降水频率可能增加,台风强度可能加强。 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约0.17米,1961-2003年平均上升速率约为1.8毫米;1993-2003年平均上升速率为3.1毫米。 20世纪后半叶可能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50年;20世纪可能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 北极海冰面积明显减小,春季海冰厚度减少40%。 北半球多年冻土层正在融化。 1)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 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主题 “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Kick the Habit!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 联合国为对付气候变化而采取的行动: 1990年12月,第45届联大决定制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1年2月正式启动谈判。 经过历时一年多共5轮谈判,1992年5月9日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21日生效。 气候公约的目标: “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气候公约确定的原则:共5条基本原则,核心是下面两个: --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 促进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 2) 绿化对策 3) 控制人口,提高粮食产量,限制毁林 4)调整能源战略 调整能源战略 1)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 2) 绿化对策 3) 控制人口,提高粮食产量,限制毁林 4)调整能源战略 5)温室气体吸收/焚烧/分解/储存技术 臭氧层主要特征 离地面20~30km的平流层中 占当地空气含量的1/105 臭氧层变化与臭氧洞 臭氧层的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臭氧:为温室气体 臭氧洞: 出现时间:每年9月-11月 表现:臭氧层出现浓度减少区域,对紫外线的抵挡功能削弱; 发生地区: 1984 南极上空首次 1989 北极上空首次 其它地区也有类似情况出现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人类过多使用氟氯烃(CFCS) 影响臭氧层物质的来源: 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层破坏现象 南极臭氧空洞 极地平流层云在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吸附并聚集CFCs及哈龙 非均相反应场所 为什么北极没有形成臭氧空洞? 北极为海洋环境,较南极大陆环境温暖 周围分布不规则大陆,大气层较南极不稳定 不易形成极地平流层云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臭氧含量减少1%,地面紫外线增加2%~3% 危害 人体健康-损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呼吸道疾病增加 可破坏蛋白质与DNA结构,引发皮肤癌 可使眼睛受损,白内障发病率增高 陆生生态系统-植物质量下降 水生生态系统-水面附近生物减少 城市空气和建筑材料-光化学烟雾,材料老化 大气结构-辐射收支变化,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的控制策略 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技术 无氟氯昂制冷设备 制定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措施 环境管理手段+ 经济手段 国际行动 1985年, 28个国家 《维也纳公约》 1987年, 46个国家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公约》 酸雨的界定:指PH值〈5.6 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和露等各种降水形式。 地理分布 几乎整个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东部 东亚,中国南方地区 2. Nox的氧化 酸雨的起因: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SO2和NOx所造成的。 酸雨的形成: 1.SO2 的氧化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酸雨区域分布 酸雨的危害 淡水湖泊、河流酸化,水生生物减少甚至绝迹 影响土壤特性,贫瘠化 破坏森林的生长 腐蚀建筑材料及金属结构 危害人体健康-角膜和呼吸道刺激 致酸前体物质 SO2 自然源-微生物、火山、森林火灾、海水飞沫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