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请你亮剑 以下几个话题,请任选一个,运用下面有关约翰·库缇斯的材料写一段话,每段150字左右。 1、拒绝平庸 2、这世界需要你 3、回到原点 4、多走一步 约翰库缇斯的经典语录 (一)“每个人都有残疾,我的残疾你们能看到,那你们的残疾呢?”(二)“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来;1000次摔倒,可以1001次站起来。摔倒多少次没有关系,关键是最后你有没有站起来。”(三)“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无论你觉得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更强”; (四)“财富不是通过你口袋里的钱多钱少来衡量的,财富也不是看你银行存折上的数字。如果你们能看到我的心,你们就会知道我是一个超级的亿万富翁。 (五)“每一天都会成为你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我想跟你说的是,如果我都可以做到,或者说如果我们都可以做到,为什么你不可以呢?如果我可以做到,那么你也可以做到!你也可以做到!你也可以!请记住别对自己说不可能!Nothing is impossible!” 教师习作 多走一步,生命从此与众不同。“你可以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别人不会责怪你”别人如是说。的确,生命赋予你太多太多的苦难—天生残疾,双腿全无,病魔缠身。但,你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迈出了超越自己的一步。你说“没有双腿,我要用手走路,用滑板飞翔”。你成功了,辗转190多个国家,激励了千百万的人。这一步,艰难、沉重,却也让你的生命如夏花般绚烂,永驻他人心间! * 高考作文素材的多角度运用 观点 材料 契合点: ? 观点与材料如何联系起来呢? 同是一个材料《曹刿论战》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当官的人)谋之,又何间(参与)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论点不同,你怎么“拉”?怎么“靠”? 观点(感悟): 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2、位卑末敢忘忧国 3、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课堂示例 观点一: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是什么? 明确:契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观点二: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是什么? 明确:契合点是“曹刿请见,并能入见。” 观点三:位卑末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是什么? 明确:契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三段例文对材料的表述都有不相同的突出点,论点一突出“请见”;论点二突出鲁庄公采纳建议;论点三突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都是根据论点的需要。 由此可以看到:同一个材料,通过拉拉靠靠,你可以巧妙地运用到不同的话题之中。这样就大大地拓展了作文素材的运用空间。 怎样才能达到一材多用 给你真诀:拉一拉,靠一靠。 步骤:??1、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契合点。2、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契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用材料就观点(中心论点)进行提问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意义或作用? 3、“只抓一点,不计其余”,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怎么拉?怎么靠?” 经历了乌台诗案,继而被流放到黄州一个偏僻荒凉之处,苏轼陷入了痛苦的圈子,不能自拔。此时,庄子弃相不做的选择提醒了苏轼,他开始换个眼光看世界。于是,一切豁然开朗。“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虹”,面对人生的风雨,苏子吟诵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笑看人生风云,因着乐观,因着豁达,苏轼潇洒地走出了个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