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段考I试卷要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宿州二中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段考I试卷 语 文 第1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1-3题 《坛经》的关键词之四 如果人解脱的关键在于人的自身,人最重要的是“自性清静”,而且能够做到“无念无相无住”,能够抛开语言文字,那么,人在一刹那间在意识的转换中,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惠能认为,既然一切都是“空”,既然一切外在的修身养性都不重要,那么,也不需要拒绝过去被认为是庸俗的实在的世俗世界。他觉得,只要在自己心上无念无相无住,信仰者就可以超越和解脱,在心灵意识的转换里面,达到一种自己感到轻松的境界,这就是被后来人称之为“顿悟”的法门,而这种“顿悟”的法门就是分别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惠能认为一切都是“空”,即:虚幻,所以一下子,对污染的抵抗就不必要了,因为按照这个思路往下想,连这个污染本身也是虚幻的了。惠能说:佛性本来就是清静的,哪里会有什么污染呢?所以,他就把修行者从苦苦的修行中给解放出来了,不需要修行,一切都是假的。据说,他认为人常常自在迷惑中,其实人只要一悟,就明白过来了,什么都是虚幻的,修行也是虚幻的,修行不也是人为的吗?人为的事情只能给心灵带来更多的负担。惠能用这种“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的观念,实际上是把早期佛教的那种苦苦修行的方法,一下子全抛弃了,使人们有了一种新的解脱方式,这种解脱方式就是不必解脱,回头看去,原来此岸就是彼岸。 在5世纪末6世纪初,有一位有名的中国人叫谢灵运,他是位大诗人,作了第一篇有关中西思想比较的文章,他说西方人(印度)容易受宗教性的约束,而不能在里面理解和觉悟到“理”,而华人“易于见理,难于受教”,所以,中国人一定要顿悟。其实在谢灵运时代就已经讲到“顿悟”了,不过这个口号直到惠能时代才被揭出来作为一面旗帜,由于有了这面旗帜,中国佛教后来就一直提倡“自己解脱自己”,人在刹那间的意识转换中就可以达到超越和解脱。讲一个故事:禅宗大师马祖道一还没有顿悟的时候,曾经在那儿苦苦地坐禅,希望自己能够解脱。有一天,他的老师看到他,就找了块砖在石头上使劲地磨,马祖和尚被搅得很烦,就问:你磨砖作什么?老师答:磨砖做镜子。马祖问:磨砖怎能成镜?老师就说: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又岂能成佛?他的意思是,一切都在你的心里面,如果你的心灵意识不能够转换,不能够意识到自心清净,你坐禅又怎能做出佛来?一切都要在一刹那的意识转换中,自我体验到自性清静,于是自己就清净了,这才是禅宗。 这道理,你明白吗? ——节选自《古代中国文化史讲义》,有改动 1、下列关于“顿悟”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解脱的关键在于人的自身,人最重要的是“自性清静”,而且能够做到“无念无相无住”,能够抛开语言文字。 B、惠能认为不需要拒绝过去被认为是庸俗的实在的世俗世界,所以一切都是“空”,一切外在的修身养性都不重要。 C、佛教认为只要在自己心上无念无相无住,信仰者就可以超越和解脱,在心灵意识的转换里面,达到一种自己感到轻松的境界, D、这种“顿悟”的法门就是分别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 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 (3分) A、惠能认为一切都是“空”,即连这个污染本身也是虚幻的,所以不必要抵抗污染。 B、惠能把修行者从苦苦的修行中给解放出来了,不需要修行,一切都是假的。 C、惠能认为人常常自在迷惑中,悟会使人明白,什么都是虚幻的,修行也是虚幻的,修行也是人为的,人为的事情可能给心灵带来更多的负担。 D、惠能这种“佛性常清静,何处惹尘埃”的观念,实际上是抛弃了早期佛教苦苦修行的方法,以“不必解脱”代替了“解脱”。 3、依据原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分) A、谢灵运作了第一篇有关中西思想比较的文章,他说西方人(印度)容易受宗教性的约束,而不能在里面理解和觉悟到“理”,所以西方(印度)佛教更接近于宗教而中国的佛教则是一种精神信仰。 B、其实在谢灵运时代就已经讲到“顿悟”了,不过这个口号直到惠能时代才被揭出来作为一面旗帜,因此可知在谢灵运之前没有人“顿悟”。 C、中国佛教认为一切都要在一刹那的意识转换中,自我体验到自性清静,于是自己就清净了,因此中国佛教特别看重顿悟。 D、惠能的不必解脱的观点使中国禅宗有了自我拯救的新方式,同时也使得佛教不再像是宗教,而只像一种精神信仰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思让,字后己,幽州卢龙人。父审确,仕后唐至晋,历檀、顺、涿、均、沁、唐、祁、城八州刺史。预征蜀,权利州节度,终金州防御使。思让初隶庄宗帐下,即位,补右班殿直。晋天福中,转东头供奉官,再迁作坊使。安从进叛于襄阳,

文档评论(0)

光光文挡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