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表示稿.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表示稿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一、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主义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伴随着这一过程,人类付出了巨大代价。 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烟云,无情地嘲弄了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力。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均失去和谐存在的必然性;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文明的发展形成与人相对立的状态;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受到怀疑等。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现代主义文学便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主观地表达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的真实。在艺术手法上,往往没有开头、结尾和情节,只有指示人物活动的粗线条;没有或是徒具人形的人物,而不厌其烦地写某一固定的物;没有脉络,颠倒跳跃、多角度、多层次;语言无逻辑、或句法残缺、或以声音替代,晦涩难懂。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上帝死了”之后的人生意义的怀疑和寻找, 对科学理性的重新审视, 对社会与人的异化关系的深刻揭示。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新阐释,作品主题的深度模式,人物个性化特征的消失,作品结构的因果逻辑关系的拆解,时空倒错、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反讽等艺术表现方法的革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两种极端走向:强调非理性直觉的意识流小说;强调还原客观现象的“物本主义”和法国新小说 四、现代主义代表性文学流派评介 (一)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歌,里尔克、瓦雷里、叶芝等人的诗歌创作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歌 1886年9月15日,法国青年诗人让·莫雷阿斯(1856-1910)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这是现代主义“开始期”的重要信号。果然,接踵而至的是现代主义各派团体、宣言相继诞生。 莫雷阿斯在《象征主义宣言》中道出了该流派主要的美学追求:作家创作,就是要选择和安排好适合于表达某种意念的象征性字眼,让“感知的外表”与“原始意念之间”达到“相似性”。这是对象征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的“对应”论的进一步发展。象征主义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是诗歌创作。 2、里尔克、瓦雷里、叶芝等人的诗歌创作 (二)表现主义戏剧 1、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于20世纪初,是继象征主义之后风行欧美的一个现代主义流派。它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戏剧、诗歌、小说等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表现主义以德国为中心,到了20年代,声势浩大,影响遍及奥、俄、美、瑞士及北欧诸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影响较大,成就也较为突出的一个流派 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A、反对再现,注重表现; B、突破表象,直接表现本质; C、表现抽象的本质和理念精神; D、在社会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表现主义不重视个体的特征,而注重表现全人类的普遍本质; E、寓言故事与变形手法。在艺术表现方式上。表现主义对具象不感兴趣,而侧重表现抽象的情感,体验,异化以及境遇等。 2、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卡夫卡的小说创作 (三)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学背景和哲学背景,重要作家伍尔芙、乔依斯、福克纳等人的创作。 1、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学背景和哲学背景 意识流”这个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1842-1910)确立的。后来,詹姆斯的理论被法国哲学家帕格森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展了,他们的理论打破了从理性和逻辑推理的审视点上解释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的观点,强化了20世纪西方世界人们崇尚主观、研究人的自我意识的时代精神 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芙(1882-1941)、美国的威廉·福克纳(1897-1962)、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等都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大师。 《墙上的斑点》、《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等);《喧哗与骚动》 1、威廉·詹姆斯: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这一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意识流”这个术语。随后,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多次提到“意识流”。他认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2、亨利·柏格森: 法国哲学家,提出“心理时间”理论。在他看来,常人所说的“时间”,只是各个时刻依次延伸、表示宽度的数量观念,而他所提出的“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表示强度的质的概念。人们越是深入意识领域,这个“心理时间”的概念便越适用。他特别强调,“真实”存在于人们的“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并劝作家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跟着人的意识的流动从心理的角度去刻画人物。

文档评论(0)

精华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11022151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