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 不会游泳 怎能下水 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为什么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自主探究 实践的含义 主体 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们 客观世界 物质性活动 直接现实性活动 非纯主观思维活动 1、蜜蜂筑巢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3、农民种庄稼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探究活动: 聚焦“青藏铁路” 实践的特点 五十年代 探测考察 群策群力 共同规划 国富民强 施工机械化 图片共同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 怎样体现的?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探究活动: 1、蜜蜂筑巢与建筑工人盖房子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主观能动性 具有社会性 2、《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许多年,搭帐篷,种庄稼,他这种单个人的实践活动还具有社会性吗? 探究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竹外桃花三两支,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镜头中的诗句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镜头一:走进文学 探究活动: 思考: 你认为哪个观点正确?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认识的来源有多个: ----实践、书本等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观点一 观点二 启示: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新发现的这段分子旋臂位于银河系已知的“外旋臂”之外更远位置上,距离银河系中心4.5至6万光年,在垂直于银盘方向的厚度约1至2千光年,最远端较过去的观测记录远了近1万光年。 镜头二:走进科学 人们对银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 了什么道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是迄今为止探测到的离银河系中心最远的旋臂。 这项成果的发现,“主要得益于观测设备及其技术手段的进步. 要成为检验认识正确性的标准,须具 备什么特点? 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用实践来检验 用客观事物自身检验 用多数人的观点检验 用权威人士观点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镜头三:走近真理 实践 符合 客观世界 认识 实践结果 指 导 改造 不符合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错误 正确 记者亲自踏上京沪高铁之后,感受到“时速300公里如履平地,人性化设计安全温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基础哪一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实践 认识的途径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书本学习(间接经验) 启示 记者为了检验手机信号的强弱,现场打电话验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基础哪一方面? 从最初的5年工期到实际2年7个月完成铺轨,京沪高铁再改高铁建设速度记录.但在实际建设中,却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在修建桥墩时,项目部专门请了一个专业的钻孔桩队伍 ,如果用他们的方法打孔,直径1.5米的钻孔24小时才打进去两三厘米,按照这个速度5年根本完成不了工期。遇到了这个问题,施工人员展开新的探索和研究,发明一种新的方法——预钻,施工时间平均缩短309小时。 此后,“预钻法” 被评为优秀施工法,从实践中总结来的这套方法,迅速的被运用到以后的实际施工中,被推广到荆河特大桥和罗而庄特大桥上。 “预钻法”发明的过程和后来的应用 说明了什么?从何体现? 人们实践 新问题 遇到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脱离了实践,不服务于实践的话,那么就失去了认识的意义。 1.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 2.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 3.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5.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9.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 10.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1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3.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14.吃一堑,长一智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来源 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