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远离法学解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才远离法学——中国法学人才素质问题探讨 发表时间:2009-11-20 14:58?阅读次数:?1805????? 所属分类:学术文集 ? 天才远离法学 ——中国法学人才素质问题探讨 ???????????????????????????????????????????????????????????????????????? 何柏生 ? 《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1期 [摘要]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法学领域很难招到一流人才,即天才。恢复招考三十多年来,众所周知的天才几乎没人进入法学领域。天才远离法学的原因是非常多的。重视天才,是因为从历史上看,许多天才的贡献是超一流的,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众多学科的鼻祖就是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法学也可能招来天才,但这只可能是零星的点缀。法学界吸纳天才的事业任重道远,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收获,只能逐步实现。 ?[关键词]法学人才;天才;素质 一 朱苏力教授在自述中讲道,1977年高考,喜欢写诗的他在第一志愿中填报了北大中文系,但因考分低而没被中文系录取,发配到了法律系。这说明一个现象:三十年前,文史哲专业在人才竞争中吸引力远胜法律专业。也就是说,法律专业招不到最优秀的人才,最优秀的人才瞧不起法律专业。其实,在那个年代,最优秀的人才非但法律专业招不到,文史哲专业也招不到,因为优秀人才都念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箴言,跑到自然科学门内淘金去了。所以,文史哲专业招到的所谓优秀人才已经不是一流,而法律专业招到的人才也只能是三四流了。三十年前是如此,现在也变化不大。要说有变化的话,就是现在法律专业的录分线比文史哲专业的高一点,尽管如此,法律专业录取的学生就天赋来说依然是二流。不信,请看如下事例: 2004年,十三岁的鲍宇阳因在全国数学联赛中获湖北赛区一等奖,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录取。鲍宇阳只接受过8年正规教育,小学读了四年,初中读了一年,之后直接进入华中师大一附中理科实验班读高一。比起常人来,鲍宇阳上大学的年龄够小的,但在神童的行列中,年龄已“偏大”。2005年,辽宁省盘锦市神童张炘炀10岁那年以505分的高考成绩被天津师范工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成为当年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三年后,大学三年级的张炘炀以总成绩334分考取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当然,张炘炀也不值得骄傲,因为早一年,有位只比他大一岁的名叫王大可的兰州孩子,考进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成为该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张炘炀虽然上研究生的年龄比王大可小一岁,可人家上的是北京大学呀!张炘炀小学读了两年,初中读了两年,高中只读了一个月;而王大可仅在学校读了一个月,干脆在家里自学。在父母亲的辅导下,大可6岁学完了小学数学,7岁学完了初中数学,8岁学完了高中数学。从9岁开始,用了四年时间,拿到了专科、本科文凭,然后考研,一举成功。 神童鲍宇阳、张炘炀、王大可无疑是天才,但这些天才却远离法学。据北大招生办人士吐露,每年都有四五个15岁以下的少年进北大,但却没人进法学院,全学的是理科。事实上,在中华大地上,从1977年恢复招考到现今,涌现的神童大学生不在少数,但这些神童几乎攻读的全是自然科学专业,社会科学领域内很难觅到他们的身影。所以,比起自然科学各学科来,包括法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门内天才稀少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再往前追溯,在20世纪上半叶乃至更前一段时间内,自然科学各学科并未囊括天才,在社会科学领域内,活跃着一大批天才,但遗憾的是,这些天才在选择专业时,同样远离法学。也就是说,在吸引天才的大战中,法学缺乏魅力,与文史哲这些传统学科相争,屡屡败北。 先看看怪杰辜鸿铭如何学外语。 凌叔华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女作家,长期在海内外多所大学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教学。凌叔华是广东番禺人,父亲与康有为是同榜进士,官至直隶布政使。辜鸿铭是凌叔华父亲的朋友,常到凌家聊天吃饭。一天,辜鸿铭在凌家与一朋友打赌,说他能背诵弥尔顿的《失乐园》。朋友不信,辜鸿铭立马表演。凌叔华和他的堂兄盯着书,看辜鸿铭的表演。辜鸿铭果然摇头晃脑,拖着辫子,把上千行的《失乐园》一字不错地背出。其实,了解辜鸿铭的人知道,背个《失乐园》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想当初,年少的辜鸿铭,随英人布朗夫妇去西方学习,其超绝的才华,把洋人着实震了一下。辜鸿铭学外语的诀窍是充分发挥背功的优势,学英语就背《莎士比亚全集》,学德语就背歌德的《浮士德》,学法语就背米涅的《法国革命史》。就这样,在欧洲十一年,他精通了英、德、法、梵、拉丁、希腊等语言,而且,通过罕见的背功,学到了“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由于辜鸿铭许多文章用外文发表在外国的刊物上,生前死后又没加热心的收集,显得辜鸿铭的著作很少。但辜鸿铭在国外的影响却很大。蔡元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而当林语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