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电影艺术创作的异同解析.docVIP

意大利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电影艺术创作的异同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电影艺术创作的异同 新现实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电影在美国是下层民众的娱乐方式,但是在意大利却不同,电影是中产阶级的爱好,浸润着中产阶级的文化趣味。 “白色电话片”:是指这些影片中的主人公家庭的客厅中常常摆有白色电话的家庭情节剧影片。影片基调:浪漫、温情、伤感 2.意大利所面临的社会困境始终没有得到改变,而且在二战后变得更为严重。 3.战争的提前结束,使得意大利相对完好地保存了电影设备。 4.墨索里尼统治时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创作者。 (二)新现实主义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 1.罗伯特.罗西里尼(1906-1977) 代表作:“战后三部曲” 《罗马不设防》(1945)、《游击队》(1946)、《德意志零年》(1947) 2.鲁西诺.维斯康蒂(1906-1976) 代表作:《大地在波动》(1948)、《魂断威尼斯》(1971) 3.维托里奥.德西卡(1902-1974) 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1948) 4.朱塞佩.德.桑蒂斯(1917-1997) 代表作:《粒粒皆辛苦》(1949)、《罗马十一点钟》(1952) 美学创作特点 1.内容题材的真实性。 2.纪实性美学原则。(“还我普通人”、“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 3.生活流结构,反对戏剧化模式的人为编织的矛盾纠葛。 实景拍摄、自然光。 4.拒绝明星制、雇用非职业演员。 (四)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1.新现实主义的最大受益者是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他们把新现实主义的表现对象从工人、农民转向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从表现外部世界转向表现内心世界,把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和呼吁转向对人类自身境况的反思。 2.新现实主义决定了战后电影的新方向,直接影响了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创作方式。 3.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为电影理论相关美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材料,特别是对巴赞电影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法国新浪潮电影流派 (一)新浪潮的历史背景 诗意现实主义以后,法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断裂期,其直接的原因是纳粹德国的占领。沦陷期的法国电影除了表现小市民的平庸无聊的日常生活,便是逃避现实、沉溺心灵的虚幻故事。战后,这一倾向逐步演化为“优质电影”。所谓“优质电影”:是指那些力主从文学名著改编的,台词华丽的,舞台味浓重、程式化的影片,这类影片在画面上讲究布景漂亮、演员耀眼,但缺乏电影所特有的艺术内涵。 法国新浪潮是反对自以为是的垂死的电影工业,倡导一种题材内容和形式技巧的革新。 新浪潮由法国新闻记者弗朗瓦兹.吉鲁创造,用以指1958年前后一批年轻导演开拍他们的第一部电影,后迅速在法国形成一股不知名的青年人竞相拍摄影片的热潮,指电影的新一代。《电影手册》与安德烈.巴赞。 (二)法国新浪潮的理论主张 1.记录本性。 “电影是限时的渐近线”。——巴赞 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被西方电影研究者普遍的看作是电影理论史上第二个里程碑。他的名字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法国50年代电影评论的发展以及电影现实主义美学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对意大利战后电影和美国西部片的热情赞扬,以及他对电影艺术本质和表现技巧的探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电影创作。 2.场面调度。 倾向于运用深景镜头、运动镜头和长镜头。 3.“作者电影”。 “选择个人化的元素作为尺度,然后将其永恒地贯彻到一个又一个的作品中”。——巴赞 导演决定着一部影片的风格和形式,导演完全可以像文学家一样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并在所有影片中一以贯之。 (三)新浪潮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 1.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 代表作品:《四百下》(1959)、《二十岁的爱情》、《偷吻》、《床单风云》、《爱情狂奔》(1968-1978)、《朱尔和吉姆》(1961)、《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75)、《最后一班地铁》(1980) 2.让.吕克.戈达尔(1930— ) 代表作品:《筋疲力尽》(1959)、《疯狂的比埃洛》(1965) 戈达尔是新浪潮最多产,也是最具批判精神的导演,从《筋疲力尽》开始,他拍了40多部影片. 影片的主题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表现暴力、恐怖、凶杀时期 代表作品有《筋疲力尽》、《疯狂彼得》 (2)对主流政治的批判与主流叙事的颠覆时期 代表作品有《枪手》《已婚女人》《美国制造》《枪手》(1963),可以看作是他的第一部真正“论文电影”;影片中大量引述关于战争的讨论,但是真正的战争场面倒是没有出现。所谓“论文电影”,就是影片故事的展开常常是平铺直叙,但不时插入了戈达尔本人的评述与对情节的介绍,概括地告诉观众剧中人物的想法以及随后的情节发展,观众就像是坐在郊外褐色的客厅里,在翻阅一份报纸的栏目标题一样。 (四)哲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