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 《阿Q正传》【1881-1936】[1921-1922]
周树人, 字豫才。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1918)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理解创作思想,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主张,“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分析阿Q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雇农,他性格质朴、愚昧而又狡猾,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表现为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自轻自贱、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
鲁迅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出国人的灵魂,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
简析阿Q的“革命”及其“大团圆”结局。
对革命的认识非常幼稚模糊,他假想的革命目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千百年来农民阶级“改朝换代”的旧式革命愿望。他对革命的向往表现了贫苦农民要求改变被压迫被欺辱的现状的基本愿望。
“大团圆”结局。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小说是作家的“自叙传”,主人公是作者的化身,生活的“零余者”,喜欢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多抒发苦闷的情绪,表达了“五四”时期青年人个性解放的要求。
(3) 分析我和陈二妹交往的几个阶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同住平民窟,两人由相识、猜疑最后相互了解相互同情。
表达了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共命运。
(4) 分析结尾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内涵。
结尾云层低破天色黯淡描写象征低沉、哀伤、灰暗、无限哀愁的心情。
3.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1894-1988】[1924.11.27]
(1)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长篇小说《倪焕之》
(2)识记早期创作特色。
叙事客观冷静,描写准确细致,语言贴切精炼。
“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写实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
(3)分析潘先生的性格及形象意义。
小说刻画了潘先生自私、卑琐的性格,刻画了他苟且偷安、逆来顺受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他全部心思只在“四条性命,一个皮包”的庸俗卑琐人生的批判,体现了小市民、小知识分子灰色而卑琐人生的典型形象。
作者刻画了潘先生的病态人生,既是对潘先生自私卑琐人生的批判,也是对军阀混战社会的批判。
(4)分析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小说把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结合起来,把战乱的消息和人物心理结合起来,客观而细腻地描写了社会现实和人物内心的波折,借助人物自身动作和心理过程,冷静中寄寓讽刺批判的含义。
(5)简析结尾的点睛之笔。
结尾照应开头,深刻揭露人物内心世界。肉麻地歌颂军阀,为“保全自己”“向上爬”而没有是非原则尤为卑劣,体现了小市民的劣根性,是小说的点睛之笔。
4. 沈从文《萧萧》【1902-1988】[1929]
(1)沈岳焕,中篇《边城》,长篇《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
(2)分析萧萧的形象,本篇的主题。
十二岁做了童养媳,被诱惑怀孕,希望获取自由,但这种意识非常朦胧昙花一现,是被动一生,没有选择的权利。
揭示了童养媳制度的不合理;湘西世界封闭落后时代,拒绝接受新事物。
(3)分析小说的叙事特点,以及所采用的对比手法。
小说按照时间的先后,采用顺序记叙了跨度十几年的事情,其间有爷爷的转叙,顺序中又有省略和概叙,进一步体现了人物的麻木、无觉,以及作者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否定。
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湘西世界之外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女学生与湘西世界内部的做童养媳的萧萧进行对比,通过萧萧周围世界对女学生的态度显示了湘西世界落后麻木的一面;萧萧作为童养媳的身份与她儿子娶的任然是童养媳构成一种对照,暗示悲剧可能重演,让人深思。
5. 茅盾《春蚕》【1896-1981】[1932.11.1]
(1) 沈德鸿,字雁冰,“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子夜》。反映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剖析。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1932
通过描写30年代初江南农民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却破产的悲惨命运,反映了“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贫困化的现实,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了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
(3)分析老通宝的形象。
深受封建意识毒害老一代农民,勤劳简朴,忠厚老实,对生活抱有希望,执著坚韧,有虔诚的热情。因循守旧,凭直觉仇恨一切带“洋”字的东西,把家庭的衰败归结于封建迷信的因果报应。体现了老一代农民封闭僵化的历史惰性。
(4)简析在地方特色中寓意时代风波的艺术特点。
小说通过对丰富的生活细节的逼真描写,剖析社会问题的内在根源,体现了茅盾小说以理性描写社会问题并以形象剖析社会本质的艺术特质。小说把江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