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步骤及做题技巧(公开课)要点.pptVIP

文言文阅读步骤及做题技巧(公开课)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表述错误 对事件的叙述详略,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态度,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等命题人常常故意做出错误表述。 * 高考文言文阅读步骤 及分析概括题做题技巧 解读考纲 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高考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广东高考近年选文的文体一览表: 2009: 《宋史·李迪传》 2010:明.谢黄《后登陆》卷下 2011: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 2012:《清史稿·陶澍传》 2013:《宋史·张咏传》 传记类为主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阅读人物传记文; 2.掌握高考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错题设计五种类型 (教学重点) 3、提高高考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答题水平 (教学难点) 文言文该如何快速而有效地读? 一:要有足够的文言知识储备: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 二:认识考题规律,把握解题方法与步骤 巧用已知,把握中心 读文前阅读信息筛选题和分析归纳题(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除外)。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分析和概括题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体一致。这样的题目一般一错三对。利用这些“已知条件”再去读文章,就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步骤1 先阅读后两题 关注事件,理清思路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大多为“一人多事”型,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人物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②、③—作者的议论。阅读时我们边读边用序号标出文中记叙的事件,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知人 明事 阅读步骤2 三、结合语境,关注细节 不懂的词句不可忽视,可以用符号标出来,先读下文,联系上下文和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推导。 高考文言文多是传记文章,人物多是清官廉吏、民族英雄。阅读时要注意分清文中人物的议论和作者的议论。 阅读步骤3 重细节 辨议论 “分析概括题”解答步骤 3细读选项,确定解答区域 4比对原文,找出异同 5判断正误 2用符号标出不懂之处,用序号标出事件 1阅读筛选信息和分析归纳两题,把握主要内容 错项设计的方法: ⑴ 曲解词义?????? ⑵ 张冠李戴 ⑶ 强加因果 ⑷ 无中生有 ????? ⑸ 表述错误 答题技巧 一、曲解词义 命题人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曲解,导致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原文:为江南西路转运使,州县簿领案牍,淆混无纪次,且多亡失,民诉讼无所质,至久不决。湛为立号,以月日比次之,诏下其法诸路。 真题再现: B、周湛任江南西路转运使时,发现所属州县案牍的记载保存混乱无序,加上被告多已死亡或逃走,百姓诉讼无人对质,致使案子久拖不决。周湛将文簿各立名目,按年月依次编号,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朝廷下诏各地仿照执行。 【解析】“亡失”意思是“丢失”,不是“死亡或逃走”。 二、张冠李戴 “人物”与“事件” 错位搭配,或者倒置事情的时序 原文: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真题再现(2009年广东真题第8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三、强加因果 ■原文: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2013广东真题第8题: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因此以后都减轻刑罚。 真题再现 四、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身上,以此干扰考生的思维。 真题再现(2011广东卷)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原文: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

文档评论(0)

阿里山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