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讲: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 张书颖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教授 讲授提纲 一、社区的概念与构成 (一)社区的概念 1.滕尼斯的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单元,通常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 社区的概念于19世纪末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 1887年,滕尼斯出版了著作《社区和社会》。 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社会学形成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的现代社会学的缔造者之一。 他的社会学著作,尤其是成名作《共同体与社会》对社会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 《社区和社会》(1887)、《托马斯·霍布斯》(1889)、《关于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1893)、《托马斯·霍布斯的生平和学说》(1896)、《刑法改革》(1905)、《社会学的本质》(1907)、《社会问题的发展》(1907)、《风俗》(1909)、《高等学校改革和社会学》(1920)、《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1921)、《舆论的批评》(1922)、《社会学的研究和批评》(1925~1929)、《进步和社会发展》(1926)、《所有制》(1926)、《围绕反社会主义非常法的斗争》(1929)、《社会学导论》(1931)、《近代精神》(1935)等。 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 学术思想 社区和社会理论:社会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公社”和“社会”是社 会学分析的基本概念; 公社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的有机人群组合,它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本质意志); 社会是靠人理性利益的权衡(选择意志)建立起的人群组合,是通过权力、法律、制度的观念组织起来的一种机械合成体;从中世纪向现代的整个文化发展就是从“公社”向“社会”的进化。 学术影响 滕尼斯对“社区”和“社会”的区分和论述的本意在于指出“社区”和“社会”是任何群体组织中都必不可少的两个结构要素:人们意识中的联合是群体的内潜方面,由制度促成的联合则是群体的外显方面。 他关于“社区”和“社会”的理论观点,在美国社会学界具有深远影响。R.E.帕克和R.雷德菲尔德、H.贝克尔受其影响而明确地提出了宗教社会与世俗社会、人与城市的二分法。T.帕森斯则进一步将这两种二分形式扩展为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成就表现与先赋性质、情感与非情感、专门性与扩散性、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五对“模式变项”,用以表述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差别。 2.芝加哥学派的社区视野——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 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 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 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 40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理论 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理论,是专就社区研究而形成的理论。 (其它各种不同的社区理论,主要有社会体系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结构功能理论等等。 ) 社会分析理论 自然地区原是古典区位学用以分析都市空间的基本单位。到了194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开始以平均4000居民为一片地段单位,公布美国各大城市的人口普查资料。“人口普查片”与自然地区相似,但却小得多,一个大城市就可能包含好几百个“片”。社会地区分析理论的产生,正是为了把相同的一些人口普查片归类为更大的范畴,使与原来的自然地区概念的功能相一致。 社会地区分析理论是由美国学者E.薛夫奇和M.威廉斯于1949年首先提出来的。他们以 3个指标测量和描述了洛杉矶568个人口普查片之间的差异。这3个指标是:社会状况(以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来测量)、家庭状况(生育率、妇女就业人数、单身住户数目)、种族状况(外国移民或黑人的百分比)。 通过 3个指标的测量评分,将众多的人口普查片归类为一些同质的社会地区。社会地区分析理论的运用进一步表明,它能对不同城市的社会地区进行鉴别和比较,从而概括出都市的空间格局。此外,它通过简单地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继时期的普查资料,即可测量出区位的变迁。1955年,与薛夫奇合作的另一区位学者W.贝尔,进一步用因素分析的数学技术来增强社会地区分析理论3个测量指标的效度,被称为因素区位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素分析已经成为简单易行的方法,因素区位论也成为发展较快的研究领域。 学术成果 1.帕克等人著的《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1925)、《都市社区》(1926) 2.伯吉斯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