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50年代)教案分析.ppt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50年代)教案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8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纲要求: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学习目标: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1、背景: 1)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3)新中国成立,且为唯一合法政府 2、总方针: 3、主要内容: 4、外交成果: (1)新中国成立后,______ 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________、匈牙利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2)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_______________。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______ 的进一步好转;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_______ 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内容与提出过程:五项项原则是指__________ 、 _____ 、 _______ 、 _____ 、 _____。 最初提出的时间是___年,周恩来在我国与印度两国就 __________ 问题首次提出。第二年,周恩来与 ___、 _____ 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再次确定。 3、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_______ 。 三、走向国际舞台 (一)日内瓦会议: __年在______ 举行) 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______和____ 问题; 2.成果: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会议进展,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3.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__________ 身份参加;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二)万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的运动不断高涨; 2.召开:1955年4月, 29个国家在 _______ (国家)的万隆召开,讨论的问题主要由 _________ 问题和 ________ 问题。 3.成果: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 ”的方针,使会议最终圆满结束。 4.地位:是第一次没有________ 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5.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________ ,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精神,被誉为“________ ”。 (1)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中国态度差距最明显的是哪两个国家?各自的表现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最明显的是苏联和美国;表现:苏联在新中国成立第二天便与中国建交,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美国不仅不承认中国,而且长期封锁、包围中国,阻挠其他国家承认中国。 原因: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美苏为首的量大阵营对抗,争霸与冷战,也使得美苏两国对新中国的态度不同。 (2)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中,最能体现新中国政权性质的是哪一条? “一边倒”政策最能体现,因为“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并与主要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新中国的政权性质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的国家。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外关系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和美友好,疏远苏联;二是亲近苏联,疏远美国;三是奉行中间路线。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指出中国最后采取了哪一种选择,并分析为何未采取另两种选择的原因。 未采取第一种,中美社会制度有根本差异;而且美长期支持蒋介石政权,抗战胜利后,美支持蒋内战;新中国成立时,美又站在台湾当局一边,拒绝承认新中国。 采取第二种,在冷战形势下,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中苏又有某种意识形态的联系,而且从中国国家安全考虑,“一边倒”能得到苏联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倒向社会主义苏联是当时唯一选择。 未奉行中间路线,当时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抗,双方的意识形态和阵营界限明显,这种国际形势决定了作为大国的新中国无法采取中间路线。 (4)有人对20世纪50年代初的国际战略格局形象的概括为:一个村子、两家姓、三大力量、四种人(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同时存在、殖民地宗主国与新兴民族主义国家同时存在)。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含义? “一个村子”即一个地球;“两家姓”指姓资姓社两大阵营,东西对垒;“三大力量”是说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亚非等蓬勃发展的反帝反殖民地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说明了当时国际形势下多种势力并存,具有复杂性。 (5)万隆会议一度产生的分歧和矛盾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同”在何处?“异”在哪里? 提出背景: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同”: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求加强团结与合

文档评论(0)

w55444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