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主讲人:丛子钰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真、善、美”统一 柏拉图主张我们必须处理好审美问题。不仅我们的智力,而且我们的情感和欲求都必须得到教化一边认可和赏识正确的秩序,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欲求这种秩序而且热爱这种秩序,由此美和艺术的和谐就被当作进行这种教育的至关重要的工具来提倡。 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来说,日常生活本身已经是一个特殊的哲学观念,它意味着真理、德性和审美全面统一的早期公民社会,凡是过分追求模仿幻象的艺术匠都应该毫无姑息地驱逐出去。 双重身份 非利士人 中产阶级有一个不光彩的绰号,叫做“非利士人”(Philistines),意思是“小市民”或“市侩”。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曾多次使用这一表达形容“市侩式的英国中产阶级”。 波西米亚人 波西米亚人(Bohemians)是与此对立的另外一群人,一般用来泛指一切思想和生活上独立不羁的文人墨客,他们往往处于这个社会的边缘。 维多利亚时代的天才 “啊!趁你还拥有青春的时候好好享用吧。不要听那沉闷的说教,不要去挽回那无可挽回的败局,不要再愚昧、平庸、粗俗的人身上消磨你的生命,而浪费了你的黄金岁月。那是我们这个世道病态的目标、虚假的理想。生活吧,过属于你自己的美妙生活!点滴都别浪费。永远都要搜寻新的感觉。什么都别怕……一种新的享乐主义,就是我们这个世纪所需要的,有了美貌,没什么办不到的事。在这一段时间里世界属于你。” ——【英】王尔德:《道雷格林的画像》 王尔德墓 王尔德墓位于巴黎拉雪兹公墓内,占地约10平方米。墓碑由白色大理石作为基底,上面“飞翔着”一个以亚述人为原型的天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里成为了王尔德的爱慕者的朝圣地。许多路过的女孩都会情不自禁地在墓碑上为他献上热吻、留下唇印。还有人在墓碑上写下敬仰的话:“真正的美丽在智慧面前也会黯然失色。” 安迪·沃霍尔(1928.8.6-1987.2.22) 二战后,世界艺术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北美,安迪·沃霍尔是这场美学变革最大的受益人之一。作为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的影响力不仅仅在美术版刻方面,也渗透到了消费品、时尚、摇滚音乐作曲、出版和电影之中。他在视觉艺术方面的成就使得他在60年代成为纽约社交界的明星,甚至遭到过狂热粉丝的枪击。 媒介时代的宠儿 “工厂”时期 1952年(24岁),他在纽约以商业广告绘画初获成功逐渐成为著名的商业设计师,他设计过贺卡、橱窗展示、商业广告插图,这些经历决定了他的作品具有商业化倾向的风格。他的作品于该年在纽约崭露头角,在著名的工作室“工厂”(Factory)内聘请了一组工作团队,摒弃古典艺术,立志从事于颠覆传统的概念创作。“大量复制”当代著名人物的脸孔就是其中之一,将浓汤罐头与可乐瓶化身成艺术品也广泛为人所知。 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 因为1960年代席卷一时的波普运动,同性恋成为一种身份标示,连同披头士、滚石音乐、招贴艺术和吸毒场面,作为青年亚文化和地下文化的表现,获得了某种生存权利:波普成为了年轻一代追求新艺术和新生活、反抗艺术权威与社会规范、进入艺术市场的方式。 另一方面,在形形色色的现代艺术展、前卫展和双年展上,却到处都是安迪?沃霍尔。丝网印刷的四色头像年复一年复制着对安迪?沃霍尔的致敬;几个小时、缓慢的、时间停滞般的电影风格仿佛是安迪?沃霍尔《帝国大厦》风格的回声;还有更多依靠社会出镜率一夜钻营成社会名流者在努力实践着安迪?沃霍尔的生活哲学,他的一句名言被反复引用:“在未来社会,15分钟内,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 * 模板来自于 * 模板来自于 * 模板来自于 * 模板来自于 * 古代社会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真理(truth) 美德(moral) 审美(aesthetic) 近代社会 奥斯卡·王尔德 19世纪80年代 中产阶级时代 唯美主义运动 现代社会 安迪·沃霍尔 20世纪60年代 视觉时代 现成物展示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阶段 “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 让人觉得可爱的东西中最普遍的、也是他在世界上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生活。首先是他愿意过的、他最喜爱的生活;然后是随便哪种生活,因为活着总比不活更好:一切活的东西,出于它的自然天性,总是对死亡感到恐惧,总是厌恶死而爱生,由此看来,这个定义就是: “美是生活。” (见《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论文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古希腊 真理 德性 审美 对于爱美的希腊人来说,美德的典范生活就是美的生活,而且美德之美被视为这种生活之所以是值得的和有价值的生活的一个重要理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