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解读.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前 言 本文从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四个阶段出发,探讨中国农村职业教育思潮变更,探究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方法以及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前沿问题。 目 录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概述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四个阶段 (一)近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初步建立(1896—1911) (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1911—1927) (三)近代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对繁荣(1927—1937) (四)建国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方法 四、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前沿问题 (一)职教课程改革 (二)中职高职衔接 (三)开展校企合作,倡导农村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办学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概述 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农村地区以农村居民为主要对象,对农业和二、三产业中的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从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和培训。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四个阶段 (一)近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初步建立(1896—1911) 产生原因: 1.农村商品经济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据海关报告显示,1873 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数值是2866元,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占 2.6%,1883年增加到28423元占 15.6%,而到了1903年农产品出口数值达到89496元,占总数的 26.8%,连年增加农产品的出口使人们看到其中的利益,促使人们发展商品农业,产生了对农村技术和人才的需求。 在近代中国农村商品经济中,蚕桑贸易的发展首当其冲,然而当时我国的蚕丝出口品的质量不能与洋货匹敌,蚕种受病至深;所出产品产量低下,严重地影响到我国蚕丝的出口,在日本等国的竞争压力下出口量连年减少。光绪五六年,自上海出口之丝,合计每年为641.10万斤,而七至十四年则每年443.07万斤,即减少 200 万斤。这种蚕丝业日渐衰败的景象,引起了当局的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 2.封建社会体系在遭受外界打击后的自我革新 人们发现在西方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教育事业相当繁荣。 19世纪50年代,魏源在《海国图志》就有对西“农器便利,不用耒耜,灌水皆设机关,有如骤雨”的描述; 60年代王韬建议政府购买夕阳机器“以兴织维,以便工作,以利耕播”; 自1896年清政府派出首位农学专业的留学生去日本后,浙江蚕学馆和和京师大学堂分别派数名留学生去日本学习农学理论。 1809年清政府派遣邹秉文、竺可桢、过探先等十三名留学生去美国深造农学,1911年又派遣11名去欧洲。 1897年杭州太守林迪臣在西湖金沙巷创设杭州蚕学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有一定影响的农业学堂,是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开端。 在国人对实业学堂发展的热切期盼和国外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教育为主体的初、中、高级农业学校并存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据学部统计,到1909年,全国初、中、高等农业学堂发展到近 100 所,学生 6000余人。这些农业学校的发展对当时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1903 到 1912 年,丝货出口年年递增,从 72000 担增至 121800 担。 (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1911—1927) 辛亥革命以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在工商业引领下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发展,实业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多、教育体系更为完备,教学的内容更加多元化。 同清末相比,与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村的民众的距离进一步贴近,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 “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后农村实业学校规模有了较快的发展,到 1915 年全国有甲种农业学校 42 所,学生 4659 人,乙种农业学校288 所,学生 11521 人,县立甲种工业学校两所,县立乙种工业学校 80 所,县立甲种商业学校 5 所,县立乙种商业学校 88 所,其它县立职业学校 13 所。 从职业学校整体数量递增趋势上看,农村实业学校也是不断增加的。 在职业学校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职业教育研究和学术团体相继成立。 1915 年 5 月,沈恩孚、黄炎培发起组织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1916 年 9 月,黄炎培组织成立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省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江苏省职业教育研究会; 1917 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 1921 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这些职业教育社团积极开展组织推广职业教育,改良职业教育的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近代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对繁荣(1927—1937) 这段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难得的相对安定时期,国家名义上是统一的,社会相对稳定,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此时乡村问题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农村的职业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 为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许多关心农村发展的教育家希望通过乡村教育的方式来改善农村落后现状与农民生活。他们受美国实验教育的影响,从 20 年代中期

文档评论(0)

阿里山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