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当前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还存在什么突出问题?如何去解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第十讲的学习。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处理的问题问题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维护稳定应全面考虑政治、政策、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充分考虑重大国际问题、国际事件对社会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以宽广的眼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势。 3、以稳定保障和谐 * 教学基本要求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讲主要结构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及提出依据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重要问题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及提出依据 1.和谐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 2、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 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安定有序 充满活力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思想渊源 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 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 墨子:“兼相爱”、“爱无差等”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礼记》:“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傅里叶 1.思想渊源 西方的和谐思想: 傅立叶:和谐制度—《全世界和谐》 欧文:“新和谐” 魏特林:“全体和谐”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不断发展着关于社 会和谐的有关思想认识。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泽东:“我们的目标, 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 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 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 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胡锦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现实依据 (1)这是我们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现实依据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现实依据 (3)这是我们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第十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理论意义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UL 1998-2018 UL可编程器件安全软件标准.pdf VIP
-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省实教育集团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VIP
-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复习题 .pdf VIP
- 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2021级人才培养方案(高职).pdf VIP
- 2021年10月青岛市建设工程材料价格及造价指数(可搜索)(1).pdf VIP
- 变形监测技术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DB62T 2528.5-2021 动物疫病监测规范 第5部分:免疫抗体监测.pdf VIP
-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docx
- 《杂草学》教学大纲.doc VIP
- 脑部抗衰护理方案.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