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毛囊角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毛囊角化

第十章 角化性皮肤病 第一节 毛囊角化病 (毛囊风) 中医称毛囊角化病为毛囊风,本病是一种少见的,以表皮细胞角化不良为基础病理变化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本病以油腻结痂性角化小丘疹,常沿毛囊分布,互相融合,形成肥厚性蕈样斑片为特征。本病由Darier于1859年首先报告并命名,因此又称Darier病[1]。本病男女均可以发生,并且发病率几乎相等;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但以儿童期多见;皮损常在夏季加重,冬季可以缓解。历代中医古籍对本病缺乏记载,现代中医从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将其称为“毛囊风”。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为素体肾气虚弱,蒸化失施,水湿内蕴,湿困脾阳;或情志不随,肝气郁滞,肝木乘脾土,肝郁脾虚;或劳倦伤脾。致脾虚血虚,肌肤失养;脾失健运,痰湿蕴于肌肤而致。 1 脾肾不足 肾气不足,蒸化失施,湿困脾阳,脾失健运。《素问·逆调论》中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者水也”。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肺的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化气,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全身;经代谢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排出体外。肾气的蒸化作用是关键。若肾气不足,蒸化失施,则水湿内停。本病的患者多为素体肾气不足,蒸化无力。《素问·水热穴论》中有:“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脾的生理特点为喜燥恶湿。肾气不足,蒸化失施,水湿内停而困扰脾阳,而致脾失健运。脾气能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即运化水湿。脾失健运,使湿聚成痰,泛于皮肤,从而发病。 2 肝脾不调 情志不随,肝气郁滞,《伤寒杂病论》 中即有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说,肝木乘脾土,肝郁脾虚;或劳倦伤脾。一则脾虚血虚,血虚风燥;二则脾虚生湿,湿浊外泛。虽然本病的患者多为素体肾气不足,蒸化无力,但并不皆发病,只有一部分人因情志不随或劳倦伤气后出现症状,即现代医学常染色体不规则的显性遗传,并可能与免疫系统的改变以及维生素代谢相关。 【临床证候】 本病可以发生在任何种族;男女均可以发生,并且发病率几乎相等;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但以儿童期多见即8—16岁最多,而5岁以内少见。 早期的皮损为细小、坚实、正常肤色的小丘疹,但不久后即有油腻性、灰棕色或黑色的痂覆盖在丘疹顶端;去除痂后,丘疹顶端暴露出漏斗状的小凹;丘疹逐渐增大成疣状,并常常群集并趋向融合,形成不规则的疣状斑块;伴有恶臭。 皮损好发于皮脂溢出的部位,如头皮、前额、耳、鼻唇沟、颈、肩、前胸、背中线部、腋下等。也可以扩展到整个躯干、四肢屈侧、臀部和生殖器部,皮损常对称。本病还可以累及口咽、食道、喉和直肠粘膜。头皮部的皮损常呈油污样痂,一般无脱发;面部的皮损以鼻部最常见,唇部可有结痂、皲裂、肿胀以及浅表溃疡,舌可出现斑状角化和浅表性的糜烂;掌趾可有点状角化或融合成弥漫性角化;手足背以及胫前的丘疹往往呈线状;指甲可发生甲碎裂、纵纹、缺损;腋下、臀沟以及阴股部等多汗摩擦可有乳头瘤和增殖性损害,其上有皲裂、浸渍及渗出等。 本病多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病程漫长,常对日光敏感。夏季加重,冬季缓解[1]。 【类证鉴别】 1 黑棘皮病 皮损色深,多局限于腋下、腹股沟等身体屈侧部位,呈柔软的乳头瘤状,恶性型经常合并内脏的腺癌。 2、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 青年期发病,好发于两乳房之间以及两肩胛之间,多为黄棕色扁平丘疹,并逐渐融合成网状斑片。 3、脂溢性角化病 好发于中年以上的成人的面部、手背、躯干和上肢,为褐色扁平斑丘疹,表面光滑或呈乳头瘤样改变。 【辩证施治】 根据毛囊角化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本病的中医治疗总的法则是:补肾、舒肝、健脾、除湿。 一 内治法 根据毛囊角化病的病情、病程等,将其分为肝郁脾虚血虚,肌肤失养和肾虚脾困生痰,痰浊外泛二型。 1 肝郁脾虚血虚,肌肤失养 主证: 早期在头皮、前额、耳、鼻唇沟、颈、肩、前胸、背中线部、腋下、躯干、四肢屈侧、臀部和生殖器部口咽、食道、喉和直肠粘膜的皮损为细小、坚实、正常肤色的小丘疹,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可出现胸闷,口苦,善太息,少寐多梦,周身乏力,急躁易怒,腹胀纳少,气短懒言,便溏等,舌质淡,脉弱沉弦无力。 治法:疏肝理脾润燥 方药:逍遥散加减 白芍15g,茯苓15g,白术15 g,柴胡15g,甘草15g,薄荷10g,当归20g,生姜10g,何首乌25g,知母15g,天花粉15g,熟地15g。 方解:当归、白芍养血,柴胡疏肝解郁,白术、甘草、茯苓健脾,生姜暖胃,薄荷消风热,何首乌、知母、天花粉、熟地滋阴润燥。上药共奏疏肝理脾润燥之功。 加减:口苦重加龙胆草,少寐多梦重加远志,急躁易怒重加郁金,腹胀纳少重加内金,气短懒言重加黄芪。 2 肾虚脾困生痰,痰浊外泛 主证:皮损处小丘疹不久后即有油腻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