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比较文学第2讲1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 流传学 知识点: 1、影响研究的定义、分类 2、流传学的定义 3、流传的方式、流传学研究的类型 4、流传中的变异 影响研究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在一切场合之中,我们可以第一去考察那穿过文学疆界的经过路线的起点:作家、著作、思想。这便是人们所谓‘放送者’。其次是到达点: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这便是人们所谓‘接受者’。可是那经过路线往往是由一个媒介者沟通的: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这便是人们所谓‘传递者’。一个国家的‘接受者’在另一个说起来往往担当着‘传递者’的任务。” 这个影响的经过路线: 放送者(influence-giver) 媒介(intermediary) 接受者(influence-receiver) 梵·第根针对研究角度继续指出:一个研究者 “如果他是置身在放送者的观点上的,他可以研究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文学在国外的‘成功’,它们在那儿所生的‘影响’,以及在那儿以它们的模范的各种模仿”, “如果他是置身在接受者的观点上的,那么他便去探讨一位作家或一件作品的可以任意变化的‘源流”’。 “最后,他会碰到那些促进影响之转移的‘媒介者”’。 这就使得影响研究由于视点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研究领域——“誉舆学”(流传学)、“源流学”(渊源学)、“仲介学”(媒介学) 什么是“誉舆学”(流传学)? 具体来说,誉舆学就是从“放送者”的角度,研究一位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体、一个国家的整个文学在他国的成功、声誉和影响。这种影响大致可分为集团的影响和个体的影响。 集团的影响是指一国文学、一个文学派别(或文学团体)、一种文体对他国的文学、文学派别、文体之影响。个体的影响之一位作者对另一位作者、一个集团、一个派别之影响。 一、文学流传的方式 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流传学研究,是影响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受学者关注与支持的一支。如果是单纯地研究某一作家在国外的流传,那是具体的考察,意义重大。但我们也有必要从总体上认识文学流传中产生过哪些方式。 1、从个体到个体 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和郁达夫的《沉沦》 这种单向度的流传,在世界文学交流史上大量存在。一个作家在接受他国文学作品时,总是有着自己的偏好,往往特别欣赏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在其创作中产生影响的,往往就只有一个特别突出。 研究者只要将两个作家的相关资料找到,看作为放送者的作家在作为接受者的作家身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印痕,并如何有机地将那些因素融入到了作品中,有什么样的承传,有什么样的变异。 2、从个体到群体 在60年代的美国最受欢迎的寒山诗,对美国一群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年轻诗人们“反大众”、“逆潮流”而行,其所主张的“幻觉”和“感悟”的艺术理念,决定了他们对寒山诗的倾心。 寒山子,不知何许人。居天台唐兴县寒岩,时往还国清寺。以桦皮为冠,布裘弊履。或长廊唱咏,或村墅歌啸,人莫识之。——《全唐诗》 寒山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诗人,在当时与后世都没有太多的影响,虽然他的诗在清时也被编入《全唐诗》,并在20世纪初被胡适与郑振择等人请进了《中国文学史》,但由于其迷离的身世、文言与白话之间的雅俗之隔,让他长期游离于中国文学正典之外。 寒山与美国“跨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时候的美国青年都把寒山作为精神导师,从60年代起寒山逐渐“正点化”。 事实是,在美国的六、七十年代,寒山诗成了美国人的经典。在那时,我们如果到美国去,大学校园里那些披头散发,衣服上东一个洞、西一个洞的年轻人,往往口袋里揣着一本寒山诗集。他的诗迎合了当时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在当时的美国,寒山的地位远在李白与杜甫之上。 老嬉皮比尔·波特与寒山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他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诗呢?多数是通俗诗、白话口语诗:“人食死猪肠,猪吃死人肉。猪不嫌人臭,人反道猪香。两者不相看,莲花生沸(佛)汤”。他是和尚,讲的是禅礼。此诗虽然表面上讲的是人与猪的关系,并且非常通俗,甚至非常庸俗,其实却有着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对于生命的沉思。 欲识生死譬/寒山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   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   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   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寒山的精神体现在以下三点 1、追求人心的宁静或者说是精神超越 2、与自然合一 3、隐居但不遗世 由个体到群体的流传,作

文档评论(0)

美洲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