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最新考点解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神、神经系统 什么是神经系统? 1、人体的控制系统 2、分为中枢和周围2个部分 3、最基本的单位是神经元 常见病因(助理) 1.外伤 如颅脑外伤、脊髓横贯性损伤等。 2.血管病变 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3.感染 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等。 4.中毒 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中毒导致的神经损害。 5.肿瘤 颅内和脊髓肿瘤、转移癌等。 6.退行性变性老年性痴呆等。 7.遗传代谢病 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等。 一) 运动系统 上、下、外、小 上运动神经元(中央人民政府) 锥体外系(高级人民法院) 小脑(高级人民检察院) 下运动神经元(地方人民政府) 上运动神经元起自额叶中央前回锥体细胞,它的轴突下行,组成锥体束,通过内囊、脑干、脊髓,止于脑神经核的称为皮质核束(皮质脑干束),止于脊髓的称为皮质脊髓束 下运动神经元是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传递到运动终板,引起肌肉收缩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符合中枢性瘫痪的临床特征是(2009) A.肌群瘫痪为主 B.有肌萎缩 C.肌张力增高 D.腱反射消失 E.无病理反射 巴彬斯基征 拇指背屈,余各趾扇形散开。是最重要的锥体束损害受损害的体征,1岁以下婴儿,昏迷,深睡,使用镇静剂后也会出现阳性。 上运动神经元定位诊断 1.皮质:当病变为破坏性时,多表现为对侧上肢、下肢或面部瘫痪,称为单瘫。当病变为刺激性时,对侧肢体相应部位出现局限性的阵发性抽搐,称为杰克逊(Jakson)癫痫 2.内囊:内囊受损常有临床上所说的三偏征(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和偏盲),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病 感觉障碍、偏瘫是伤害了皮质脊髓束 偏盲是伤害了视辐射 内囊出血所致的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偏瘫),主要是损伤了 (2000) A A.皮质脊髓束  B.皮质红核束  C.顶枕颞桥束 D.皮质核束  E.额桥束 3.脑干:当脑干半侧病损时,则出现病侧周围性瘫痪和对侧中枢性偏瘫,称为交叉性瘫痪。病脑周,对肢钟 脑Weber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瘫痪,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4.脊髓 脊髓颈膨大以上病变引起四肢瘫痪 颈膨大(C5~T1)病变引起上肢周围性瘫痪和下肢中枢性瘫痪 胸段脊髓病变引起双下肢中枢性瘫痪;腰膨大(L1~S2)病变可引起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当脊髓半侧病损时,则出现脊髓半切征(Brown-Sequard综合征),即病变以下病变侧肢体的中枢性瘫痪及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劳动在前,幸福在后 运动在前,感觉在后 大脑皮层运动区在中央前回,感觉区在中央后回 脊髓前索传导运动,脊髓后索传导感觉 脊髓前角细胞受损有运动障碍,无感觉障碍 脊髓前根受损有运动障碍,无感觉障碍 下运动神经元定位诊断 1.脊髓前角细胞:该部位病变出现节段性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有肌纤维震颤,无感觉障碍。如脊髓前角灰质炎 2.前根:瘫痪分布亦呈节段性,不伴感觉障碍,但常与后根同时受损害出现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 3.神经丛:损害常引起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的瘫痪和感觉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周围神经:周围神经是混合神经,病变时出现弛缓性瘫痪,感觉障碍以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与周围神经的支配区是一致的 手套和袜子型感觉障碍 周围性瘫痪的肌张力改变特点选项: A.折刀样增高 B.铅管样增高 C.肌张力减低 D.齿轮样增高 E.肌张力时高时低 锥体束:是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发放冲动到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以发起运动。因锥体细胞到达脊髓的轴突必须经过脑干的延髓锥体,故名锥体束,主要管理躯体的精细运动 锥体外系: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与运动有关的脑广大区域,如基底节、丘脑底、黑质、红核、前庭核及小脑等,它们主要管理运动的协调、速度、目标等,也可发起粗大、笨拙的运动 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 1.肌张力增强 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 2.震颤 (1)静止性震颤:指在肢体完全被支撑消除重力影响下,并且相应肌肉没有自主收缩时产生的震颤。 (2)位置性震颤:指肢体或躯体某一部位抵抗重力而维持某种姿势时发生的震颤。 (3)动作性震颤:指发生在肢体任何形式的运动中的震颤。 3.舞蹈样动作 是一迅速多变、无目的、无规律、不对称、运动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动.如挤眉弄眼、歪唇、耸肩、上下肢舞动。 4.手足徐动 是

文档评论(0)

我是追梦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