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轮考点突破复习题4.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历史第二轮考点突破复习题4.doc

第2讲 古代中国经济 一、选择题 1.(2010·浙江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面两图,其中图一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解析:图一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二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 答案:D 2.(2010·广东文综,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解析:“庄园”是大地主土地兼并的结果,说明均田制实行以后,仍然存在土地集中的现象,这是均田制最终遭到破坏的根源。 答案:C 3.(2010·安徽芜湖文综,18)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突破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耕地有限,人地矛盾突出 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解析:精耕细作耕作模式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中国古代农业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简单的性别分工——男耕女织,所以D项错误。 答案:D 4.(2010·北京海淀一模,14)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 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 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明朝松江是我国著名的纺织业中心,纺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故①错误,②正确;“从店中给筹取值”说明出现了雇佣关系,③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的信息,故④错误。 答案:B 5.古代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唐朝以后历代王朝的都城(  ) ①交通运输比较便捷 ②便于打击割据势力 ③远离北方民族威胁 ④社会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明、清时期都城均在运河沿岸,因此交通运输比较便捷,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割据势力在宋代后基本消除,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C 6.(2010·天津实验中学质检)南宋都城临安府“户口蕃盛……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买卖昼夜不绝”,茶坊、酒肆、食店遍布大街小巷,“瓦市”在城内达二十处之多,瓦市内有大大小小的“勾栏”,演出各种杂剧、杂技、相扑、说书、讲史等,昼夜不辍。从上述材料中可以获取到的信息有(  ) ①“市”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②政府不再干预民间商业活动 ③城市文化娱乐功能增强 ④“草市”已经具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从材料中“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买卖昼夜不绝”,可得出①正确;从题目中讲“瓦市”和“勾栏”,以及“演出各种杂剧、杂技、相扑、说书、讲史等”,可知其文化娱乐功能比较发达,因此能得出③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政府如何对待商业活动,因此得不出②;而“草市”是农村集市,临安是南宋的都城,④不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7.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材料说明(  ) ①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 ②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③长途贸易比较发达 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安徽商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并没有说明徽商这一商人群体,①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C 8.(预测题)苏州碑刻博物馆中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房机户(依仗官府势力)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由此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苏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存在劳资斗争 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行过斗争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当时苏州机匠为了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