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SB于EIC比较.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UASB于EIC比较.doc

上流式污泥床厌氧(UASB)反应器的改造及旋流内循环(EIC)厌氧反应器初探摘要:本文针对上流式污泥床厌氧反应器UASB(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的问题,在UASB改造中,开展了改进IC( Inner-Circulation)的研究。主要特点为利用旋流技术,改善了布水和循环效率。在多个企业多种形式工业运行中,针对发现的问题,主要利用气泡的聚并和破裂产生的“聚式”流态化原理,改善了颗粒污泥生长和生存的物理环境;改进设计了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三相前端处理器。简述了旋流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厌氧反应器 内循环 旋流技术 聚式流态化一、引言   以高效、低成本为特征的现代废水处理技术首先当推先进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反应器是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领域。   1971年荷兰瓦格宁根(Wageningen)农业大学拉丁格(Lettinga)教授通过物理结构设计,利用重力场对不同密度物质作用的差异,发明了三相分离器。使活性污泥停留时间与废水停留时间分离,形成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的雏型。1974年荷兰CSM公司在其6m3反应器处理甜菜制糖废水时,发现了活性污泥自身固定化机制形成的生物聚体结构,即颗粒污泥(granular sludge)。颗粒污泥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以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还为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原典型的UASB反应器工作原理概念和工作状态模型存在三方面问题:A、高度问题,污泥床高度对反应区的水流影响较大,如太厚会加大沟流和短流;B、增加截面积的放大方式,在大规模反应器中难以实现均匀布水;C、三相分离器的稳定操作较为困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针对上述缺陷,国际上以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内循环反应器(IC)、升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UBF)、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为代表的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相继出现。从物理角度来看,第三代厌氧反应器是以颗粒污泥为生化反应的基础,主要考察固体物质在重力场作用下,在流体中形成更为合理的微物理环境,达到固液充分接触,更快传质的这一核心目的。利用固体的流态化技术是其核心技术之一,侧重是解决典型UASB上述的A、C问题。   近来,帕克(Pagues)公司可能采用了特殊物理结构设计,以ANAMMOX工艺为特征的流化床反应器问世,尚未大规模应用,更未引入我国,情况不祥。因为反应器的设计,不仅要掌握生化反应规律,还要深入了解Kolliken为主的菌群的微生态环境,现有和可能形成的物理特征,在连续工艺过程中菌群的需氧情况和在流体中的特点,才能设计出合理的物理结构。   我国是1981年引入UASB厌氧反应器的概念(1),由于大型UASB厌氧反应器颗粒污泥的培养,并未彻底解决;原典型UASB反应器存在的问题在工业运行中经常暴露,致使我国自行设计的UASB厌氧反应器运行数据大大低于设计值。90年代中后期Pagues公司的IC和Biothane System公司的EGSB引进我国,使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在我国得到开展,与此相应的研究工作也相继展开。   二、EIC厌氧反应器研究及应用现状   1、EIC厌氧反应器雏型的形成   我们是2000年开始IC的研究,2001年进行50m3IC的中试,中温处理酒精废水获得成功。2002年底,巧遇安徽丰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UASB技术改造。对象是原有概念基础上典型的大型UASB反应器(φ12×15.8m),该反应器曾生成过颗粒污泥,容积有机负荷也曾达到过6—8kgCoD/m3.d,长期运行则在4kgCoD/m3.d以下,且块状漂泥流失及进水管堵塞严重。典型的UASB三方面问题,带来了大量的无效容积。   对于这一技术改造,丰原生化要求不动外形及原三相分离器,考虑到费用及它们的UASB曾培养生成过颗粒污泥,故也要求改造后的厌氧反应器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污泥启动。这种情况下,布水问题、循环效率问题及启动和运行状态有机负荷差异十分巨大,问题显现。通常IC为支管式布水和单循环方式,一般认为其径高比为1:3左右。仅利用重力场对物体作用力的局限性就凸现出来,水力旋流技术的应用为该技术改造提供了可能。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采用旋流式布水口和三相分离器前回流水方式,进行了UASB改良可行性的试验研究[2]。我们的技术改造则为:撤除了原布水系统,在底部设置了四个回流旋流布水器;在离底部8m高处新增设了集气罩和对应四个循环系统的提升管,原有三相分离器的出气管分别连接到顶部新增设的四个旋流气液分离器中;气液分离器的回流管下端开口于回流旋流布水器中。这次改造总共耗费钢材29吨。最终形成主反应区和辅反应区有不同三相分离器,且

文档评论(0)

5566ww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21151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