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doc
《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本课获第七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第一名
罗灿/ 执教、整理
一、课堂导入
(师生问好。播放云南民歌《姑娘我生来爱唱歌》。)
师:一支悦耳好听的云南民歌《姑娘我生来爱唱歌》把我们带进了云南,同学们,请看屏幕,读出来——
(屏显“沈从文在呼唤什么?———沈从文《云南的歌会》细读”。生读。)
师:这是老师给文章拟的正标题和副标题。同学们,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泸沽湖畔,我心荡漾。蝴蝶泉边,歌声在流淌。这里是歌声的世界,这里是歌声的海洋。(屏显《彩云之南》歌词。)今天,我们一起学
习《云南的歌会》。请问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齐):沈从文。
师:读文读人,书上的注解1是这样介绍沈从文的,我们读一下这句话。
生(齐):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师:一个简练而概括的介绍,一个伟大的作家,曾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著作有———
(屏显“《湘行散记》《边城》《水云》《长河》《龙朱》《虎雏》”,生读。)
师:从文先生写湘西那水、云南那云,写翠翠、龙朱、虎雏他们血液里流淌的生命活力……由文学而文物的转身,先生让布满灰尘的历史文物生动起来,他的著作有———
(屏显“《从文赏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龙凤艺术》《花花朵朵坛坛罐罐》”,生读。)
师:先生成了中国古代章服文化事业的开山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作为历史文物研究家对民俗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抢救性发掘,也是作为作家的他对云南民俗———云南歌会的一种行为采录。
二、一读:走近云南的歌会(整体感知)
师:文章开篇从文先生就这样写道———
(屏显。生读。)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首先请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在云南的歌会看到了什么?“我的见闻”有哪些?
生:有妇女在节日时的对唱这个活动。此外,沈从文还看到了云南的特色风景以及各种生态环境。
师:不错,谁还能补充?
生:还有他们参加了一个歌会,所有的人都在唱歌,沈从文被深深地震撼了。
生:他还看到了一群赶着马的女孩子也在唱歌。声音虽然各有不同,但是都具有云南的特色。
师:好,这几个同学讲得都不错。大家说他的见闻,“闻”就是听到的那些歌声。见到的呢?
生:有景。
师:对,有景,还有———
生:人。
师:人,赶马的女孩等等。说得不错!这些都是作者的所见所闻。
总结一下,听到的是歌,看到的是人和景。预习得不错。“这一回”指的是哪一回?文章原来的题目是什
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文章的注解1 就有。
生: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师:对,“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作者本来是参加跑马节的,他对赛马兴趣不大,但希望从装备不同的马背上发现一点秘密,他在研究马具制作,但没过多久,更新的发现把他引诱过去了,他认为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有意思。因为跑马节还有许多精彩活动,他被斜坡上一簇簇青年男女的歌声吸引过去了,“这一回”指的是跑马节看到的这场歌会。一个神奇的“这”字(屏显“这”),在文章每段都有,并且在醒目的位置,我们一起找一下。
(学生认真动笔圈画。)
师:第2 段的“这”在第一句。第3 段也是第一句。老师教你们,文章的关键句往往会在每个段的开头或者结尾。第4 段呢?
生:最后一句。
师:第5 段,翻过来。在最上面这一句。刚才有同学说,在第4 段靠上一点还有一个“这条路”,写鸟的时候说“这种鸟”。好,都找到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句话。
(屏显。生读。)
第2 段: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
第3 段: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第4 段:在这种环境气氛里。(这条路……这种鸟……)
第5 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师:同学们,我们读懂一篇文章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用这种方式:抓几个关键句,抓一个关键字,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来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觉得这种方法不错,还可以运用它去读其他文章。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句话非常有意思,我们看作者行文,他是非常巧妙的:“这种场面”“这个唱法”是对应着“见闻”中“闻”到的———
生:歌声。
师:对,听到的歌。“这种环境气氛”对应的是———
生:景。
师:对,这句呢?
(师指“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生:人。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屏显归纳。)
师:一个神奇的“这”字辐射全文,一字串珠。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字———“这”,从“这”字出发!
(师板书“这”。)
三、再读:走进云南的歌会(研读探究)
师:首先来看这句话,请同学们一起读。
(屏显。生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
师:这位男生起立,请你就这句话提一个问题。
生:“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上海市虹口区2016届高三4月高考练习(二模)数学(文)试题.doc
- 上海市虹口区2016届高三4月高考练习(二模)生命科学试题.doc
- 上海市虹口区2016届高三下学期五校联合质量调研政治试题.doc
- 上海市长宁、宝山、青浦、嘉定区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教学调研政治试卷.doc
- 上海市闵行区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质量调研考试.doc
- 上海市闵行区2016届高三4月二模考试数学(理)试卷(图片版,含解析).doc
- 上海市闵行区2016届高三第二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doc
- 上海市闸北区2013年高考二模历史试题.doc
- 上海市闸北区2013年高考二模地理试题.doc
- 上海市闸北区2013年高考二模政治试题.doc
最近下载
- 15MR105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OCR).pdf VIP
- 高考数学圆锥曲线常用二级结论.pdf VIP
- 住院患者跌倒护理风险评估与护理指导意见.pdf VIP
- 《放疗副作用及应对》课件.ppt VIP
- GB50209-2010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新).pdf VIP
-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测试卷(A卷).docx VIP
- 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测试卷及答案.pdf VIP
- 标准图集-20S515-钢筋混凝土及砖砌排水检查井.pdf VIP
- 煤矿用防爆电气设备防爆检查标准-培训课件.pptx
- 半导体物理学(第8版)刘恩科课后习题答案解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