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犯罪学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犯罪学简史 一、西方犯罪学简史 二、中国犯罪学简史 18世纪的犯罪古典学派是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其诞生标志着西方对人类犯罪行为进行自然主义探讨的开始,不再用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用人们本身的因素来解释人的行为。 代表人物:贝卡利亚、边沁、费尔巴哈 第一编 犯罪现象 第一章 犯罪现象 第二章 犯罪行为 第三章 犯罪人 第四章 被害人 第一节 犯罪现象概述 一、犯罪现象的概念 二、犯罪现象的内容 三、犯罪现象的特性 第二节 犯罪现象的类型 一、犯罪现象类型的概念 二、犯罪现象的诸类型 第三节 犯罪现象的状况 一、发达工业国家犯罪现象的状况 二、发展中国家犯罪现象的状况 (二)犯罪人构成 ——白领阶层成员犯罪比率有所上升 ——青少年犯罪人数激增 ——女性犯罪比例上升 ——累犯、惯犯和职业犯比例上升 第二章 犯罪行为 第一节 犯罪行为概述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类型 第三节 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 二、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 犯罪时间 犯罪空间 犯罪人 犯罪工具 行为方式 五、按照犯罪人实施犯罪的主观罪过心理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 故意犯罪行为 过失犯罪行为 无罪过犯罪行为 第三节 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 犯罪决意 犯罪准备 犯罪实施 第一节 被害人概述 一、被害人的概念 二、被害人的特性 ——着力防范常常由本单位内部职工实施的犯罪行为,这些犯罪所为不易察觉和预防。如监守自盗、倒卖文物、利用掌握的财经信息在股票市场不当营利以及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等; ——防范单位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内外勾结进行针对单位或者其他对象的犯罪。 2. 社区 ——主要指小型的生活、居住空间,如常见的城市“小区”、里弄和作为行政区划的“街道”、小集镇以及矿区、工厂区、学校生活大院等。 ■ 居民小区是入室盗窃案件最为频密发生的处所,而高校的盗窃自行车案件之频密已成为中国高校治安方面的一大难题。美国 1972年对于西雅图夜盗罪的研究表明,约占75%的已经告发的夜盗罪均发生于住宅区。 3.山区、林区、水网地带 ——山区,特别是偏僻的山区,发案率较低,但犯罪手段往往较为残忍,一旦发案,即为恶性案件。近些年来,诸如拐卖妇女、儿童一类的犯罪也常常出现于偏僻山区; ——林区多发案件为哄抢、盗伐林木;偷猎、走私、倒卖保护动物;非法贩运木材以及因此而实施的针对林业工人或者森林警察的伤害、杀人案件; ——水网地带包括湖泊、港汊、水库以及江河流经地带。多发生非法捕捞、危害水源、危害江河堤坝等犯罪。还形成专门“靠水吃水”的“江盗水贼”。 4.国、边境地区 ——国、边境地区系走私、贩毒、抢劫、偷渡、间谍活动的频繁之地。伴随全球化而来的还有犯罪的全球网络化,跨越国、边境的有组织犯罪随之大幅增加。 ■ 墨美边境是国际著名的人蛇出没的非法移民活动所在地;中亚、西亚的毒品穿越边境,辗转运往北美和欧洲;北美和欧洲的先进武器穿越边境,走私进入某些亚、非国家或者反政府武装之手。 第七章 犯罪的社会原因 一、犯罪社会原因的概念 本章内容: 二、经济因素与犯罪 三、 政治因素与犯罪 四、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 一、犯罪的社会原因的概念 ——是指引发犯罪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过程,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与微观层面的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 ——对犯罪的社会原因的研究,探求社会机体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深化关于犯罪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更好地揭示犯罪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为犯罪的社会预防乃至为整个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提供理论根据。 二、经济因素与犯罪 (一)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犯罪 ■ 市场经济→劳动力流动→威胁社会治安 ——大量的流动中的人口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 ——其次,大量的人口流动伴随着巨额的资金流动,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而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 ——再次,大量的流动人口是犯罪分子犯罪后理想的藏身之处。 (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犯罪 竞争→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泛滥 (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犯罪 1.过分注重物质利益 2.极端个人主义 (四)贫困与犯罪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违反公共生活准则的捣乱行为的社会根源是群众受剥削和群众贫困”。 (《列宁全集》) ——“当无产者穷到完全不能满足最迫切的生活需要,穷到要饭和饿肚子的时候,蔑视一切社会秩序的倾向也就愈来愈增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许多最穷苦的少年之所以盗窃是由于极端贫困。由于发展中国家没有或不执行童工法,少年——特别是城区的少年——经常处于一种严重被剥夺和极端贫困的状况。生活在这种状况下的儿童,没有在其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考真题】2025年上海英语试卷(含听力mp3).docx VIP
- (高清版)B-T 3836.2-2021 爆炸性环境 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pdf VIP
- 课件录播专业教室建设方案.docx VIP
- 2025年贵州省辅警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VIP
- 工作交接清单——标准模板交接单表格正式版.doc VIP
- GB_T 24021-2024 环境管理 环境标志和声明 自我环境声明 (II型环境标志).pdf VIP
- 渔政执法课件.pptx VIP
- 基于MQTT的远程数据采集与实时控制系统设计和应用.docx VIP
- 2025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5《制作动物分类图册》(教学课件)(新教材).pptx
- (高清版)-B-T 30146-2023 安全与韧性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要求.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