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境”的认识论意蕴
内容提要: 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人们多关注它的人文内涵。其实,境的概念还有着重要的、彰显着中国传统哲学基本精神的认识论意蕴,这就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境即对象化的整体,对对象按境的方式进行认识和把握,其实质是对对象进行整体的、质的认识和把握。境不仅可作为直观性把握的对象,也可通过模型化的方式进行“理性”的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模式就是这种功能性模式的范例。相对境的认识论,西方哲学传统认识论(以康德哲学为典型形态)则是量的认识论。毫无疑问,这两种认识论应该是互补的关系。
关键词: 境;整体;质;直观;功能性模型;认识论意蕴
一
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境之成为哲学范畴首先是在佛学。在佛学,境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感觉、认识的对象,即所谓色、声、香、味、触和法处。相对于主观精神,又被称为外境。唯识宗将六识扩展为八识,其中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藏识为境,第八藏识即阿赖耶识缘根身、器界等为境。由于整个世界都可作为主观精神的认识对象,境实际上包含了世界一切现象。
佛学对世界万象的分类有两个主要系统,即“三科”说和“五位”说。三科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佛学认为,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种成分。其中,色蕴包括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元素及由它们所构成的万物,具有质碍、变碍的性质。作为构成人体的成分,具体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和无表色。所谓受蕴相当于感觉、感受。指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引生的各种相应的感受。由于外境对个人有顺、违、具非等三种不同的情况,受就表现为乐、苦、舍三种不同的主观感受。想蕴指认识直接反映的影相及据此形成的种种名言概念,相当于理性认识、概念活动。行蕴指意志活动。行,意为造作,即由触境引起主观活动,经过思虑、筹划、决断,形成相应的语言和行为。识蕴具体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前五识分别依靠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了别、认识外界事物,意识则具有思量、思虑作用,大体相当于理性认识。十二处包括内六处和外六处。内六处为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和意处,外六处为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和法处。十二处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则构成十八界。佛学认为,十八界涵盖了一切宇宙现象,是对整个世界现象的分类。
“五位”说是以法为单位对于现象的分类。法的意思是轨持,即有自性和质的规定性,并且可以被人所认识,实际上就是构成一切现象的单纯成分。在三科分类法之后,从法的角度对一切现象进行分类的方法受到了重视并且趋向完备和细密。在大乘佛学产生以前,关于法的学说,以小乘说一切有部的影响为最大。按照其学说,一切现象被分解为五位七十五法,即五类七十五种元素。这五类是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行法四十六,无为法三。其中,无为法是无造作、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因而是不生不灭的恒常存在。其它四类都属有为法,是因缘和合而成、有生灭变化的现象。
五位七十五法的学说是一个系统、完整的宇宙要素论学说,用以解释说明一切现象。按照这一学说,法是单纯的、各各分离的,其中有为法在时间上没有持续性,只是刹那间的存在,也就是说,每一刹那都有数个法存在。法是一切现象的单纯的构成元素,一切对象都是由某些特定的法构成的。其构成法则就是缘起,即诸法之间处于相依缘起的状态。因此,“整个世界过程因而是七十二种精细的、瞬时即消的构成元素(有为法)的合作过程。”佛学的缘起思想以构成论的形式得到了具体化,即任何对象都是由某些特定的、瞬时存在的法和合而成的,并不存在自主的、恒常的实体。
三科和五位的分类方法都有着“现象学”的特点,不同于以种属概念为基础的、对于世界万象的结构性和层次性的分类。其中,“三科”说以人的认识为中心,以认识对象、认识器官和认识功能共同成为宇宙万有的基本要素。在这里,认识对象、认识器官和认识活动成为平列的内容。“五位”说也是如此,物质现象(色法)、认识功能(心法)、精神现象(心所法)和概念范畴(不相应行法)均处于平列状态,甚至没有“内部的与外部的世界的区分。”可以说,佛学对于世界万有现象的罗致和分类不是以种属逻辑为基础,而是以意识现象为基础的。在这种分类体系中,认识似乎是“两个元素(法)之相互关联地闪现而进入存在”,感性认识中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境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的关系如此,对于理性认识,法处与意识的关系也是如此。认识直面对象,这无疑地扩展了直观的范围,多样化的认识对象——境都成为直观的对象。
在大乘瑜伽行派,则强调了境的主体相关性。按照其义理,认识活动的具体情况是由四分说描述的。四分即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见分即八识的了别、缘虑等认识作用。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指认识对认识活动和其认识成果的意识和证知。相分指认识对象即境的相状。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矿业六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 毕业论文.doc
- #矿业六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doc
- (1,1,)-蒽基-(3,3,)-乙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的合成 毕业论文.doc
- (200X200)方台面数控回转工作台设计 毕业论文.doc
- (300X300)方台面数控回转工作台设计 毕业论文.doc
- (500X500)方台面数控回转工作台设计 毕业论文.doc
- (600×600)方台面数控回转工作台设计 毕业论文.doc
- (GdxDy1-x)12Co7磁热效应的研究 物理学毕业论文.doc
- (禄劝)掌鸠河世纪中心施工组织设计 毕业设计.doc
- (元江)太阳城世纪商场施工组织设计 毕业论文.doc
最近下载
- 6.4.3 余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 电力网络规划设计毕业论文.docx
- 竣工测绘及资料编制方案.doc VIP
- 2025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考试试卷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TBBZ型高压并联电容器补偿装置使用说明书-山东泰开电力电子有限.DOC
- 乙肝和丙肝血透病人的护理.pptx VIP
- 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知识模拟练习题.docx VIP
- 竣工验收综合报告(污水处理厂).doc VIP
- 基于腰椎MRI影像的骨密度评估:新型评分方法的探索与验证.docx
- 直流系统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报告.doc
文档评论(0)